林勝華
不久前,我們一行到婺城區塔石鄉上陽村尋蹤項羽文化,剛一落腳,上陽村支書項忠新便迫不及待地告訴我們,如今,借助“鄉村振興”的時代春風,上陽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陽村位于塔石鄉最西面,地處金麗衢三市接壤處,南鄰麗水遂昌,西與龍游縣社陽鄉交界,有“一村接三府”之稱。上陽村村口有兩株200多年樹齡的紅豆杉,枝繁葉茂、相傍而生,村民把這兩棵樹稱為“情人樹”。相傳乾隆年間,村里有位女子在家苦苦等候情郎求學歸來,可是幾年后男子衣錦還鄉,女子已經相思成疾,郁郁而終,多情的男子也殉情而死。后來村子里流傳相愛的男女只要在樹下誠心許愿,就會得到上天的保佑和祝福。
在上陽村流傳了100多年的順口溜家喻戶曉“上陽、源頭的屋,上坑、嶺邊的谷,井下、吳村的杉樹毛竹。”“上陽的屋”指的就是村里那條老街和沿街而建的明清古建筑群有20多處,其中屬于村集體的有兩處,分別是存義堂和項氏祠堂,為磚木結構,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據村里的項兆呈老人說,在古代,從塔石到龍游(溪口),需翻山越嶺,上陽村則是必經之路。那時山里的冬筍、毛竹等山貨及用毛竹制作的毛邊紙都是通過上陽運往龍游的。古代村里有過五個“村門”,村外還有“護城河”,每到晚上9時,村里便關閉“村門”,防止山賊騷擾。上陽老街長65米,由北往南,轉向東,再折向南,大體呈工字形。在北端入街口有一門樓,門額上書“帶水環流”,中有騎馬樓、過路亭,過路亭內有長木條凳,供行人歇腳,與穿村而過的溪澗十分契合。老街路面有不少用鵝卵石鋪成的銅錢圖案,造型奇特多樣。沿街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古建筑,這些古宅多為明清、民國時期的徽派建筑,白墻黛瓦、雕梁畫棟、馬頭高聳,雕工精致的木格子窗半開半掩。這些老宅以前都是商鋪店面,過去,上陽是塔石到龍游的必經之地,很多南來北往的商旅都要經過此地,曾經盛極一時。
上陽村現有村民900多人,其中400多人姓項。原居民是姓徐的。村里有一座別具一格的項氏宗祠,專門供后人祭拜。這座百年老屋大門上書有“先祖是皇,孝孫有慶”8個大字,寫滿后人對西楚霸王項羽的尊敬和愛戴。走進祠堂,每根立柱上分別刻有篆、隸等多種字體的楹聯,祠堂上方掛著“有恒堂”的牌匾。項氏宗祠共23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現已修葺一新。今年80多歲的項兆呈老人把珍藏的家譜擺在我們面前,說“村里的項姓村民都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后裔,他自己是第78代傳人。”據《項氏家譜》記載,上陽村的項氏于清代乾隆年間從蘭溪東山項村遷至上陽村,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后裔。當年,始祖項百恒行醫采藥來到上陽,看到村里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塊風水寶地,便在此成家立業。他共育有四子兩女,小兒子發生意外早逝,其他三個兒子子孫后代歷代興旺,以經商發家。項兆呈介紹說:“鼻祖自宋建隆從嘉興徙居松陽大竹溪,派下又遷縉云龍泉等處。唯昌齡公遷居遂昌邑西項村頭,為一世始祖,至十三世始分上、下二支。遷浙江蘭溪項氏第一世為連公,字貴一,娶王氏,生子四,項百恒為遷蘭溪項氏項連的直系后裔。”
金華上陽村的項氏是從蘭溪東山項村遷來的,項百恒為蘭溪項氏第十四世,是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霸王項羽(前232——前202年)后裔聚居地。項氏后裔子孫繁衍,博古好禮,正家有法。現有承裕堂、興隆堂、明德堂等分支,并由十五世淵行百恒公遷塔石上陽,十七世允行柏壽公遷龍游下白馬及四川、蘇州等地,其間名臣良將、碩士英豪,不勝枚舉。項百恒是金華上陽先祖,在蘭溪《項氏宗譜》中有遷往的詳細記載,百恒字文先,行淵二百八十二,乾隆己巳年(1749)十一月十九日生,嘉慶庚午年三月初三日終,遷居湯邑西鄉井陽莊上陽,娶黎氏,生子四,蘭溪《項氏宗譜》有《項公百恒傳》,項百恒父親為項士松,字公筠,母親為張氏,項佰恒為項士松的第五子。
上陽村的地圖海拔高度為261米,村莊四周為平緩的山丘,村內水系完整,是個龍脈清晰之地,綠油油的毛竹林在微風吹拂中,襯托出一片寧靜。上陽村與嶺邊村、壁下村、岱上村相鄰,山清水秀,物產豐富,風景秀麗,人杰地靈,有高山綠茶、茶籽園土雞、精加工竹筍小吃、野生獼猴桃等特產,古村、古樹、古街,高山竹海、瀑布登山,是休閑郊游好去處。
我們尋訪歸來,上陽留在了每一個人的心間,我想,這就是古老上陽所散發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