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軍旅生涯,我和人民群眾交往相處中,結下許多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肺腑的事。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至今回想起來,仍百感交集,老淚縱橫。
1960年秋,我所在部隊進大別山國防施工,我們班住在柳樹莊何大娘家。大別山是革命老根據(jù)地,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留下許多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家親的動人佳話。何大娘兩個兒子,跟隨劉鄧部隊參加淮海戰(zhàn)役都光榮犧牲了,大娘和小女兒相依為命。才60多歲人已滿臉皺紋,且腿腳有疾,行動不便,但她意志很堅強。大娘對解放軍很有感情,聽說部隊要到她家里住,母女倆早把房子打掃于凈,迎接我們。我們施工衣服容易破,大娘女兒搶著為我們洗補,戰(zhàn)士們十分感動。
那年月物質生活十分貧乏,何大娘都頂過來了,最使她懷念的是當年劉鄧部隊在村里和群眾一起唱歌、演戲的軍民同樂場景。如今小山村聽不到歌聲、鑼鼓聲了,大娘感到孤獨、寂寞。一天,我們班談論看電影的事,大娘聽得岀神,誰知她這輩子還沒有看過電影。我們班決定讓大娘有生之年看上電影。
沒過幾天,團里電影隊到鎮(zhèn)上放電影。可是,小鎮(zhèn)離大娘家有10多公里路程,還要翻兩座小山頭,怎么辦?大家想了很多辦法,最后還是小夏機靈,他把大娘家的竹椅兩邊捆上竹桿,讓大伙抬著大娘去。誰知大娘死活不讓抬,她說:“你們施工整天打錘放炮,夠累了,怎能讓你們累上加累”,還是指導員再三說服才同意。一路上,我們班8名戰(zhàn)士,4人一班輪流抬,盡管大家抬岀一身汗,戰(zhàn)士們感到是完成一項“特殊任務”,心里樂滋滋的。自從看過電影后,大娘不知多高興。我們抬著大娘看電影的事,傳到團政委那里,他派電影隊特地為何大娘所在小山村放了一場。我們把這事告訴了何大娘,她感動得熱淚盈眶,逢人便說:“當年劉鄧部隊回來了。”
1962年,當時的國家十分困難。為了減輕人莊負擔,我所在部隊奉命赴蘇北淮安縣白馬湖圍湖造田種糧食任務。那時蘇北很窮,老百姓吃的是菜糊糊,住的是草房,我們班8名戰(zhàn)士住在邵集村王大嫂家,王大嫂丈夫原是中學老師,因病早逝,她中年守寡,靠著掙工分養(yǎng)家糊口。她看到子弟兵辛辛苦苦種糧食,動情地說:“自古當兵吃皇糧,唯有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老百姓同甘共苦,我們農民對不起解放軍喲!”她對我們很關心,毎天我們勞動回來,給我們洗衣補鞋襪;冬天燒水給我們洗臉燙腳。那時不但填不飽肚子,燒柴也十分困難,于是,我們把開荒挖岀來的蘆根、樹根背回家給大嫂家用。平時掃地、挑水、種自留地、草房翻修,我們班全包了。晚上和大嫂家講時事,生活雖艱苦,但軍民一家親的情景,讓大嫂樂開了懷。
大嫂家生活十分艱苦,幾乎餐餐喝稀的,逢年過節(jié)吃餐玉米餅之類,她非要給戰(zhàn)士每人一個,當然我們是不能吃的,這是一條群眾紀律。為此事,大嫂很不高興,跑到連長那里“告狀”,經連長再三解釋才消了氣。大嫂把戰(zhàn)士視為自己的兒子,一次,我開荒不慎,腳背上劃岀一道長長的傷口,細菌感染發(fā)起高燒,我們班離衛(wèi)生所很遠,且要趟過三條河,很不方便,大嫂千方百計搞來草藥,兩天兩夜守在身邊給我喂藥,使我傷口很快愈合。大嫂獨子叫邵果,很愛讀書,16歲初中畢業(yè)后,因家窮,面臨失學,母子倆整天愁眉苦臉。我們知道后,戰(zhàn)士們從每月6元的準貼費中拿岀2元給小邵交學費,直至他中專畢業(yè)走上教師崗位。現(xiàn)在想起來,我們班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開展“希望工程”了!
每次想起這些軍愛民、民擁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都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永遠難忘。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