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著名詩句,家書在任何時候都可抵萬金,因為家書是親人之間溝通的扭帶和橋梁,從家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親人的關愛和問候。
在我的家中書架上收藏了1981年8月,三聯書店出版的《傅雷家書》,是1988年2月購的,我時常翻閱。在我看來,家書是所有文體中最純粹的,我喜歡純粹,所以我喜歡家書,因為純粹本身就是一種魅力。
世界上著名的家書有很多,像《莫扎特家書》《曾國藩家書》《留德家書》《梁啟超家書》等,《傅雷家書》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本。《傅雷家書》是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所集而成,書中充滿著父愛,但傅雷對兒子的愛不是普通的愛,而是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正如信里所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這是一種大愛。現在《傅雷家書》已經做為經典讀書成為孩子和家長的必讀書目了。
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那一封封家書,就像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
在書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嚴格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這種關愛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著父愛而來。這位嚴肅的父親,從來就沒有推卸自己的責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就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很早發現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正如他對自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一樣,對待幼小的孩子,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身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兒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為人間的這一遭父子情驚嘆,對,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創作上甚豐的翻譯作品,驕人的成績,還為他是這樣一個集藝術與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規律,人生就是優美的弧線,那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那樣溫暖著每個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