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馬曉芬、通訊員范映春、戴美艷
自2017年浙江省吹響“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號角后,培育建設農牧對接綠色循環體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深化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有效舉措,也是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最經濟有效、最持續運行的根本途徑。從今年起連續三年,全省每年將培育200家農牧對接的綠色循環體。
婺城區第一時間迅速行動,明確職責任務,積極搭建農牧對接的“最后一公里”。婺城區畜牧獸醫局多次召開會議,落實沼液規范使用導則,每月2次深入養殖場現場指導動物疫病防控、獸藥安全使用、養殖污染整治、廢棄物高水平綜合利用等工作,并為牧場與農場牽線搭橋,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促進全區畜牧業轉型升級。
農牧對接引來“鳳凰棲”
眼下,30℃左右的溫度,正是蕉藕生長的最佳時期。在蔣堂鎮下汪村,70畝蕉藕長勢旺盛,碩大的芭蕉葉層層疊疊,地底下塊莖正吸收著營養滋滋生長,預示著今年冬天將要迎來滿滿的收獲。
“這片蕉藕是應杭州客商的訂單需求而種,收獲后不但塊莖可以提煉淀粉,制作成勁道爽口的粉條,而且葉莖也能作為飼料使用,可謂一舉兩得。”金華市一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阮水明介紹。
其實,像蕉藕種植一樣的訂單合作,在一康公司還有很多。去年,該公司與諸暨某農業公司開展芥菜訂單種植,首期嘗試200多畝,當年就收獲了1200余噸,平均畝產6噸,質地鮮美的芥菜還贏得了日本客戶的大加贊賞。
訂單農業蓬勃發展,為農業發展注入活力;同時,農牧對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有機肥,為訂單農業保駕護航。“所有訂單農業,都是基于牧場提供的有機肥。”阮水明道出了客商選擇他的奧秘。
原來,如此多訂單的背后隱藏了一家生態牧場。金華市一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牧場,占地面積100畝,現奶牛存欄1500頭,2010年被農業部確定為首批“奶牛養殖標準化示范場”,是浙江省農業科技企業,金華市農業龍頭企業。
自牛場建成以來,秉承“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健康”的發展理念,每天對所有產生的糞污進行固液分離,分離出的固體部分約10噸作為加工有機肥的原料,經厭氧發酵后沼液生態消納處理。目前,該公司依托1000余畝飼料、果蔬基地,大力發展1500余畝訂單農業,聯合附近1500余畝苗木基地,不但解決了牧場每年產生的20000噸沼液,改良了土壤,而且大大提高了農產品質量產量和經濟效益,達到了種養結合、農牧雙贏的效果。
“不僅僅是免費提供沼液,只要是農牧對接的農戶在種植上有困難,我都盡力幫助。”阮水明說,幫農戶采購機械墊付款項,借款給農戶緩解資金問題,甚至在年底給農戶發福利……“農戶幫助牧場消納沼液,解決了發展的后顧之憂,我們是互利互惠、共贏共享。”
借著農牧對接的東風,牧場也讓生態、綠色的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如今,走進一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牧場,干凈整潔的環境,整齊劃一的牛舍,舒適寬闊的空間,奶牛們步態從容地在場地上散步,一副副怡然自得的模樣。“為給奶牛們提供優良的生活條件,也為能生產出健康的小牛,近來年我們年年在提升。”阮水明指著正在工作的自動刮糞系統介紹,這套系統共有27套,能夠實現機械化自動清理糞便,為奶牛們及時營造干凈環境起了作用。
下一步,在鞏固農牧對接綠色循環體建設的基礎上,該公司還將著手引進地瓜收割機,通過更換零部件,實現播種、犁田、收割機械化,為訂單農業發展增添動力。“農牧對接與訂單農業的有機結合,讓畜牧業與農業大有可為。”阮水明肯定地說。
農牧對接種出“致富果”
在竹馬鄉向家源村,海拔200多米的黃塢庵,藍天、青山、綠水、生機勃勃的果園相互呼應,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這里就是婺城區利達家庭農場所在地,40畝錦繡黃桃、80畝紅美人柑橘,綠意蔥蘢。“今年7月底,黃桃掛果采摘,每斤5元的價格被周邊客戶全部訂購,產品供不應求。”利達家庭農場負責人吳啟成介紹。
肉色金黃,甜多酸少,香氣滿溢,風味誘人。說起錦繡黃桃獨特的口感,吳啟成說這其中有機肥立了大功。為了種植出高品質的水果,他在黃塢庵山上建設了600立方米的沼液儲存池,并建有完善的管網體系,通過管道增壓系統能將沼液輸送至農場每棵果樹。眼下,80畝紅美人柑橘在有機肥的澆灌下長勢喜人,為明年掛果打下堅實基礎。
事實上,吳啟成還有一個身份,他同時也是金華市華源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之所以既辦農場,又辦牧場,他道出了緣由。“牧場產生的沼液,通過輸送至農場果園,就實現了變廢為寶。”
華源牧業有限公司位于竹馬鄉金店村,是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占地41.19畝,現有存欄生豬5000多頭,年可出欄生豬10000頭。該牧場豬糞用于沼氣發電后,每天產生的50多噸沼液、沼渣成為有機肥料,除了送給周邊農戶種植苗木莊稼,大部分運送到農牧對接基地——利達家庭農場沼液儲存池,成為果樹、農作物的有機肥。因為土壤肥沃,生長過程中陽光雨露營養充足,農場的錦繡黃桃個個長得水靈,倍受消費者好評也是理所當然了。
“早期蔬果種植采用化肥,但是化肥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低下;有機肥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吳啟成呼吁,更多的農戶、農場能與牧場對接,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助力。20多年牧場經營歲月,也讓吳啟成更加堅信綠色發展的重要性。“牧場只有把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天平,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如今,農場果園欣欣向榮,牧場向著現代化生態牧場進發,類似的“農牧對接”合奏曲正在婺城大地上不斷奏響。
農牧對接筑成“發展路”
果肉飽滿,咬一口汁水四溢,酸甜爽滑,那一刻舌尖上的味蕾綻放。這種美妙的感覺,想必品嘗過“新春見”柑橘的人記憶猶新。“今年春天,我嫁接了‘新春見’‘紅美人’‘甘平’‘明日見’‘由良’等柑橘新品種,共計120畝。由于使用有機肥,我對這些新品種的口味非常有信心。”婺城區崗峰家庭農場的負責人胡捷民介紹。
胡捷民之所以對有機肥如此熱衷,還得從2008年試種布朗李說起。當年,他懷揣雄心壯志種了多畝布朗李,但是一經推出消費者卻不買賬。“原因就是使用化肥導致果肉酸澀,口感差。”經過那一次“跌倒”,胡捷民在思考著如何利用有機肥開展水果種植。
與此同時,與其僅1公里之隔的婺城區騰躍生豬養殖場,正在尋找途徑解決排污問題。“雙方是一拍即合。”胡捷民說。隨后,他種植了50畝白枇杷,在有機肥的精心呵護下,酸甜可口的白枇杷深受消費者喜愛。“現在,農場的白枇杷批發價高至每斤15-20元,還供不應求。”胡捷民坦言,這一切與騰躍生豬養殖場分不開。
在白龍橋鎮蘆頭村,一座徽派宅院,白墻黑瓦青磚,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盡顯古樸雅致。這里就是婺城區騰躍生豬養殖場,豬場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生豬存欄1000頭,建有沼氣池360立方米,田間池700立方米。“養殖場建有廢棄物綠色循環模式,每天產生的20噸沼液全部供給長期合作單位——崗峰家庭農場,以及附近200畝的苗木基地,實現廢物的資源利用。”負責人王歡娜介紹。
“為推動變廢為寶,養殖場自備沼液車為農場提供上門服務,從收集沼液至運輸到位,全程由養殖場負責。”王歡娜說,合作三年來,既為養殖場解除排污的后顧之憂,又幫助農場及周邊農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產品品質,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更使養殖業走上綠色循環發展道路。
目前,崗峰家庭農場正在加快擴建儲肥池,完善管網建設。不消半個月,一個通達農場各個角落的沼液輸送管網將充分滿足柑橘的營養需求。之前,農場已在管網設施投入10多萬元,今年將再加大投入力度,足見胡捷民對有機肥的重視。眼下,有機肥不但讓果實品質提升,也讓整片山坡的土質改善,原先貧瘠的黃土壤,成為農作物生長的沃土,引得當地村民紛紛點贊。
明年歲末,金黃的柑橘如燈籠般掛滿枝頭,沁人心脾的果香溢滿農場,將是又一派豐收的盛景。“從市場情況來預估,明年春節時,這些新品種售價將高達每斤60元,即使如此高價,相信也會成為搶手的‘香餑餑’。”胡捷民對未來充滿信心。“農牧對接,讓養殖場蛻變,也讓農業步入上升通道,相信實現鄉村振興指日可待。”王歡娜也在憧憬著。
農牧對接托起“振興夢”
在長山鄉長山二村,一幢白墻黛瓦的徽式建筑特別引人注目。高高的馬頭墻,錯落有致的墻線,南北縱深的院落布局,很難讓人與傳統意義上的豬場聯系一起。
談起這些,婺城區祥泰養豬場的負責人徐建剛,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2017年,祥泰豬場經過系列改造,實現污水零排放,被評為省級美麗牧場,完成了向現代畜牧業的升級。”
事實上,可喜的成績并不是偶然。早在2014年,在國家提倡“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時,該豬場就建設了400立方米儲肥池,采用鋼筋、水泥按照嚴格防滲露標準施工,確保質量。“當時,我就在設想建設一個規范生態的美麗牧場,在區畜牧局的幫助下,終于在去年實現了目標。”
幾年的生態建設,場區按照管理生活區、生產區、污水處理區設置,管理生活區設在豬場上風向,糞污處理區設在下風向,按照現代化養殖要求,養殖場配套自動飲水、自動喂料、風機濕簾、電暖加熱等設施,實現了設施化養殖。在糞污處理上,采用一控二分三配套技術,安裝節水裝置,采用雨污分流、干濕分離工藝,配套干糞棚、病死豬貯藏冷庫。一系列的建設,讓牧場煥然一新。
“截至目前,牧場美化、綠化、潔化共投入130余萬元。”當記者問及,如何平衡生態投入與效益產出時,徐建剛說,牧場從2008年一間豬舍起步,現已擴至30余畝,年存欄生豬2600頭、出欄生豬5000頭規模。雖然生態投入無法短期帶來收益,但是他確信牧場能有現在的發展,與生態建設密不可分。“良好的生態循環,規范化的養殖,受到了華統、雙匯、青蓮等高品質豬肉供應商的青睞,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他透露。
生態建設在讓養豬場發生蝶變的同時,也讓周邊農戶與合作社受益。金華市然蘭蔬菜專業合作社,擁有240畝蔬菜基地。自2016年始,與祥泰養豬場開展沼液利用合作,爽口的馬蘭頭、脆甜的萵筍等蔬菜深受消費者喜愛。“有機肥讓蔬菜的品質更高,每次一上市就搶購一空。”合作社負責人盛福建樂呵呵地說,“牧場負責提供沼液、運輸送上門,不收取任何費用。首次簽協議我就簽了20年。”
其實,然蘭蔬菜合作社僅僅是該牧場“農牧對接”的縮影。“我們給周邊農田架設了沼液輸送管網,并負責巡查與開關輸送,確保零污染。”徐建剛介紹,只要農戶有需求,他們就會把沼液輸送到農戶所在農田;每天不定時安排巡查,檢查污水有沒外漏,叮囑合作農戶只準把沼液用于田地澆灌,不可外排。農牧對接互利共贏,已經成為當地農戶的共識。
在婺城,農牧對接構建起綠色循環體,奏響了新時代“田園牧歌”。“走現代化生態牧場道路,這是以后的趨勢,我們將越走越堅定。”徐建剛說,下一步,將繼續加大養殖場改造提升力度,對沼液管網進行完善,進一步助推周邊農戶蔬果苗木種植,讓農牧對接為鄉村振興服務。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