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賈佳、攝影陳俊、特約記者戴增榮
一溪白沙水,從南山腹地緩緩而出,蜿蜒數百里,直通金華江,而后匯入錢塘。沿溪兩岸蘆花飛揚,青山綠水相得益彰,村莊農舍依山而建,一村一落一步便是一景。數千年的風雨漂泊,農人以古樸的生活方式,延續著先人的故事,一代又一代,久久相傳。近日,記者驅車前往這大隱于市的世外桃源,為大家打開這段令人心馳神往的美麗時光……
一種遇見:
青山綠水間的寧靜之美
從市區上車,擠出喧囂鬧市,奪路往西,過白龍橋。沿白沙溪溯流而行,至瑯琊鎮左拐,入沙畈。七曲八彎數十公里,只見群山滴翠,綠滿山野,山似墨瓦,水如玉帶,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間的陽光,透過薄薄的霧,柔和地照射著。遠處的村莊農舍,白墻黛瓦,在翠竹掩映中若隱若現,瓦背上的炊煙,直溜溜地飄向空中。在藍天碧水、山云交接之處的沙畈,以薄霧輕紗般的夢幻,隱逸在青山綠水之間。初識驚魂,再見迷人,恍惚間竟覺著誤闖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走村串戶,接二連三,看過了綠水輕舟萬重山,記者的第一站來到了石塢村。只見四周群山佇立,重重疊疊,雖不是奇峰突兀,卻多了些江南水鄉的柔和。一線藍天如水洗般純凈,白云綿延,似乎伸手就可以觸碰到這份柔軟,幾聲鳥啼打破了寂靜,倒也顯得輕松可愛。沿著村內的古溪行走,蜿蜒來去,清可見底,兩旁綠蔭森森,有些樹更是調皮地將枝丫伸入了水中。溪水清涼,似有芬芳,水鴨嬉戲,竟也好似沉迷其中。落差稍大,便形成了一個小型瀑布傾瀉而出,與青石激蕩出了白色的水花。
村屋多是兩層一層,白粉墻,雙坡頂,依山就勢自下而上站立,村口入,像極了張開了懷抱的和藹老人,誘使著你一步一步的往前探索。村里的老人步履緩慢,或坐在門前沉思,或動作遲緩地做著自己的事兒,這一刻,時光都跟著慢了下來。黃發垂髫,自得其樂,爽朗的童聲在房前屋后穿梭,更平添了幾分活潑。
“我們這兒啊,離市區遠,倒也安靜,再加上空氣清新,所以我們也特別愿意來。”在村間閑逛,偶遇村民鄒大哥。鄒大哥告訴記者,自己在外工作,但每逢周末,只要有空,自己必會準時回家報道,“以前是自己一個人,后來結了婚,帶著妻子來,再后來,有了女兒,就帶著孩子一塊兒來。城市浮躁,壓力又大,遠沒有這青山綠水讓人安寧。欸,小心滑倒!”記者循聲望去,只見一個笑容甜美的小女孩兒,如童話里的公主般提著自己的小裙角,在古溪里玩耍,凝脂般白皙的小腳丫抬起,水珠劃出了一條美麗拋物線。小女孩兒咯咯的笑聲,也成為了這個季節里最動聽的旋律……
一個印跡:
深山遺珠——烏云村石拱橋:
從金華出發至白龍橋鎮,再沿白門公路前行,至烏云村路段,只見離公路3-4米遠處,橫臥著一座古橋。這是座單孔拱橋,橋的孔門約7、8米,高不下6米。橋的周邊,綠草茵茵,樹木茂密;橋身斑駁,青苔遍布,這古橋就好似一位歷經風霜的老人,靜靜地佇立在古溪旁,不言不語地守護著這一方土地。
從公路看去,橋靠公路側有三個引橋,中間的引橋較短,超不過4米就是公路,兩側的引橋則相對長一些。沿著中間的引橋往橋上走去,會發現中間的引橋與橋面等寬,中間有用形狀不一的鵝卵石鋪就的石子路。在引橋匯集處的右側,立有一塊石碑。碑的兩側都刻有“金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烏云石拱橋,金華縣人民政府,1996年12月28日”的字樣。站在碑前向前看,全橋并不長,目測估計不會超過30米。俯瞰橋下,可謂清水潺潺。橋下的小溪就叫烏云溪,是白沙溪的支流,溪水相伴白門公路曲折流向山外,兩岸則草木茂盛。
“無意間聽說過沙畈鄉烏云村附近有一座古橋,但至于這座橋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又是何人所造的,已無人說得清楚。”眼看著這座石拱橋,簡樸粗陋卻又其貌不揚,跟想象中精致華麗的樣式不同,它只是采用河里的鵝卵石堆砌而成,甚少看到加工過的痕跡,更沒有多余的墜飾。仰視橋拱下方可以看到,堆砌的鵝卵石之間沒有任何的材料加以粘連,完全是靠人工將就地取材的鵝卵石巧妙堆砌,形成互相牽制之力,達到穩固的效果。
輕輕撫摸過斑駁的橋面,心中不由得對古人的智慧生出敬佩之意,如此簡陋的橋梁,卻能歷經山洪的沖刷,風雨的捶打,千萬年來屹立不倒,無一兵一卒卻勝似千軍萬馬,靜靜地守衛著這一方安寧……
一段故事:
1、鳳棲梧桐:包拯后裔的一段浪漫愛情佳話
梧桐村據市區40公里,共有432人、143戶,其中包氏村民就有350人,全村共有山林8800多畝,耕地130多畝,主產杉木、毛竹、茶葉等。據《梧桐包氏宗譜》第一冊包氏系圖記載,包氏第一世為包浩,以子貴贈龍圖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包浩生二子,為包揮、包拯。包拯為龍圖閣直學士、禮部尚書。據譜序記載,合肥龍圖閣學士孝肅公三世孫執中遷臺州之天臺,后裔由天臺遷至金華松溪。第十四世包文賢由松溪再遷至金華二十九都梧桐源(今梧桐村),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添設湯溪縣,分入湯溪十五都。包文賢幼子包乾初(包氏十五世)為梧桐村始遷祖。包乾初娶妻趙氏,生六子。此后包氏在梧桐村帶帶鄉村,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據當地的老村民所說,在村中,梧桐村的來歷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明景泰年間,北方瓦剌(瓦剌是當時蒙古三部之一,另外兩部是韃靼和兀良哈)侵犯明朝北邊邊塞,邊塞告急。地方盜賊四起,包氏拯公十四世孫包文賢,原遷往義烏智者鄉修政里包公潭村,因逃兵燹,全家失散。包文賢幼子包乾初,落難于婺南山區一個叫楊樹畈的地方,因肚子餓難以忍受,昏倒在梧桐樹下,被一個趙姓的采茶姑娘所救。趙姓姑娘人美心善,拿出竹筒飯喂他,包乾初才以得救。
此時,包文賢尋兒子來到楊樹畈,看到兒子在梧桐樹下獲救,對姑娘非常感激。包文賢遙望遠處,只見楊樹畈南面有座山,行似鳳凰俯視展翅之福地,有鳳凰棲梧桐吉祥之兆。梧桐樹前,有條溪流穿畈而過,山水尤為秀美。他想,如果在梧桐樹旁建房舍,傍溪沿山,漫山綠色,頗有鳳棲梧桐之祥和。包文賢向往未來之景象,喜不自勝,遂來到姑娘父母家提親,欲結秦晉之好。
姑娘父母見包乾初年輕俊秀勤勉好學,便同意了包文賢之請求,包文賢就在楊樹畈旁建起了房舍居住,趙氏姑娘與包乾初喜結連理,為了鳳棲梧桐之寓意,就把楊樹畈更名為梧桐樹。于是包文賢成為了梧桐村包氏第一始祖,繁衍生息,傳宗接代,共話佳話。
2、紅色銀坑:粟裕將軍的紅色浴血奮斗史
在武義、遂昌、婺城區三縣(區)交界,距離金華市區60多公里的深山里有一個血色山村:它風景優美、景色秀麗,群山滴翠、綠滿山野,在這里,聽不到城市的各種喧囂,只聽見嘩嘩的水聲。它寧靜祥和宛如世外桃源,卻也是著名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堅持浙江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創建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沙畈鄉銀坑村這個名字,也與粟裕將軍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也成了浙江省的第一批革命老區。
紅色思想浸潤萬家,銀坑村的老村民們對當地紅色歷史也是信口拈來。據當地的一位老支書介紹,銀坑村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革命根據地”,早在1932年就有共產黨的組織活動了。1935年2月,中共決定以先遣隊先頭部隊和江西懷玉山被敵重兵包圍突圍的部隊為基礎,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由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委,挺進浙江,匯合閩浙邊革命力量,先后開辟浙西南、浙南游擊根據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重新燃起了浙江的革命烈火。從戰略上策應了黨中央和主力紅軍的長征,保存和培養了一批堅強的軍政干部,為中國革命在南方建立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支撐點。1935年5月,粟裕將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駐扎在此籌劃、指揮浙西南3年游擊戰爭,也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組織,創建了“浙南革命根據地”——遂、宣、湯邊區特(委)。當年,銀坑村有一批有志青年加入紅軍隊伍,廣大窮苦人民積極地支持、協助、投入紅軍開展的革命活動。粟裕領導的紅軍挺進師在銀坑(湯溪邊區)根據地,建立了黨支部、貧農團、婦女會、赤衛隊。群眾協助打探敵情,對外封鎖消息,部隊有依托作戰,有地方修整安置傷員。根據地也十分重視發展山區經濟建設,歡迎平原客商進山做買賣,滿足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也保障了挺進師的軍需供給,銀坑也成了紅軍軍需重要補給地。
“是1935年5月份的時候,粟裕將軍率領著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來到溪口鄉銀坑村駐扎的。當時粟裕將軍住的陳姓廳又稱廳上,歸村中3戶人家所有的,現在我們的陳氏祠堂就是粟裕召集紅軍戰士開會的地方……”村中的一老人如是說。
紅色歷史歷歷在目,紅色血液也早已融入了這一方水土中。紅軍挺進師的戰斗歷程,是一曲英雄的壯歌;挺進師革命將士的斗爭精神,則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為了發揚革命傳統,讓黨的事業薪火相傳,銀坑村籌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室,在有關部門、企業的支持下,村民還自發集資建造了粟裕將軍的銅像。如今的銀坑村,不再只是隱于市的世外桃源,更是革命傳統的教育基地、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繼續默默地為國家培養新一代的紅色血液……
3、白沙亭久:盧文臺與他的白沙溪三十六堰
史載:盧文臺,字高明,幽州范陽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后授驃騎將軍。王莽篡漢,盧謝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從宜陽隱退到輔蒼停久(今婺城區沙畈鄉亭久村),墾田盧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數百年,經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二十余村受益。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尊為“白沙老爺”。
行走在這一方土地上,一路青山綠水,讓人沉醉不知歸路。遙想白沙老爺盧文臺,從燕趙出壯士的幽州大地,一路披荊斬棘中建功立業官至西漢輔國大將軍,個中心酸,怕也是不為人所知。原以為功成名就后迎來的是更廣闊的天空,這位白沙老爺卻為自己的璀璨人生按了暫停鍵——可能是厭倦了刀光劍影,也可能是厭倦了北方的塵土飛揚,更可能是不愿為半生功名所累,盧文臺做了個看似草率實則深謀遠慮的決定,他帶著一幫跟隨多年南征北戰的老部下,輕裝簡行,去到江南歸隱田園。于是,世人眼里文韜武略、足智多謀的盧大將軍,率性而為、特立獨行的盧大將軍,敢想敢干、雷厲風行的盧大將軍,在一個月色朦朧的深夜,掛劍于廳堂,從中原大地宜陽日夜兼程直奔南方而來,走進了江南水鄉,走進了南山輔蒼。村民們勤于耕作、樂善好施,骨子眼兒里的淳樸和善良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然而這一次停下來很久卻沒有再走的意思,故將此村取名為“亭久”。而這座叫做“亭久”的小山村,也成為了這位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后半生的“新戰場”。
江南的夏季雨水豐沛,白沙溪上游山區每逢夏季更是大雨滂沱,常伴有山洪暴發,使得下游平原村莊被波濤洶涌的洪水坡底改道,給整個流域造成極大災難。“一定要治水!”這是盧文治當時的信念,確保當地居民年年歲歲旱澇保收,努力讓他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更成了他最大的心愿。于是,在崇山峻嶺之間,他白天穿布衣、踏草鞋跟大家伙兒一起上山砍毛竹,夜里就窩在茅草房里就著如豆的燈光規劃著筑壩堰的圖紙,通宵達旦地討論著治水大計。在他日復一日的堅持下,也在他漫山遍野踏破的無數雙草鞋中,依靠著山區僅有的毛竹、石頭和泥土,開鑿成白沙溪三十六堰。
站在清可見底的白沙溪畔,走過盧文臺荒草萋萋的墓碑前,清新怡人的山風呼嘯而過,溪水奔流,恍惚間竟像極了將軍的低語,只聽他說,將會永遠守護著他心中的這份凈土……
一種擔當:
山水間作畫,破解小城鎮綜合整治的“沙畈密碼”
東靠箬陽,南交武義,西鄰山坑鄉,北是瑯琊鎮,距離金華市區50余公里的沙畈鄉是婺城區行政區域面積最廣的一個山區鄉。地處深山,以林業為主產,原以為這個安詳臥于婺南的鄉鎮肯定破敗不堪,翻山越嶺到達時,卻發現實則別有一番風情——峰巒疊嶂懷抱之中的周村,村旁清可見底的白沙溪淙淙流過,兩邊是態勢磅礴的山脈,宛如兩條巨龍簇擁著山村,乍一看,竟有了雙龍呈瑞的跡象。
村外的景致令人叫好,村內的風景竟也是一步一色。道路平坦整潔,兩旁的屋舍也是井然有序,陳舊的墻體不見了蹤影,轉而代之的是雪白雅致的墻面。白墻黛瓦馬頭墻,不論日出黃昏都出落得如詩如畫。隨性行走在周村的小道上,沒走上幾步,就能看到幾個設計精美的小景觀,據來往的村民介紹,這些都是村民和鄉干部集思廣益,利用農戶家里一些廢舊的瓦片和山間的竹子自己設計完成的。有了這一層來歷,這些小景觀更平添了一些趣味與雅致。
小巷深處的菜籽油香味深深淺淺,牽著香味兒一起來是令人魂牽夢縈的江南往事。由著性子亂走,不一會兒就走到了令村民們最引以為傲明清一條街。
原來,沙畈雖地處于西南一隅的大山腹地,但卻依然保留著多出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而明清一條街就是其中之一。道路中間是用青石板鋪成的舊路,歲月漫長,時光的青苔早就爬滿了路面,憑空多了些歷史的厚重感。古街兩旁,全是低矮的上下兩層結構的房子,上層為居室,下層是店鋪,可以想見多年前的繁盛景象,縱使歲月再長也剪不斷它經歷的榮耀與滄桑。據悉,這條老街還連接了金華和遂昌兩個縣,是交通極其不發達的時候十分重要的一條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是一條地地道道的古道。
沿著古街行走,陽光透過枝梢灑下斑駁的光影,白墻黑瓦的建筑相得益彰,恍惚間竟不覺入了畫。這時間,木門吱呀,虞氏宗祠的大門打開,宛如時光隧道的洞口,穿過去,就走進了這座古老村落最深處的秘密。虞氏宗祠是周村最古老的,也是周村人最引以為豪的建筑。據宗祠內墻上布置的“歷史沿革”介紹,《湯溪·虞氏宗譜》記載,周村虞氏始祖虞震三從鄰近的亭久村遷居到周村,是在公元960年。這一年,也是北宋建隆元年,此年正月,后周都點檢趙匡胤起兵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在這載入中國古代史冊的重大日子,虞震三也成為了北宋周村第一人!而今瓜綿椒衍,周村也成了悠久千年的古村落……
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越是整個沙畈的天然秉賦,人文遺產則是山清水秀執中周村最為厚重且彌足珍貴的文化積淀,而這些都借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東風”在如今的周村整合了起來,散發出了如美酒般的陳香。原來,為了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突顯出自身的特色,不成為千篇一律的小城鎮,沙畈鄉整治辦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對沙畈鄉小城鎮整治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并認真聽取當地村民和規劃部門的意見建議,在多次修改商討后,最終敲定了以“山水聚秀,白沙之源”為主題的規劃方案,明確了以文化為魂,以環境為本,以富民為根,全力打造整潔、有序、宜人、宜居的山水風光特色,總體風貌以“與山水互動、與田園共融、與歷史對話”為總體風貌構建策略。
拆除危舊房、整治違法建筑、房前屋后環境整治、大范圍進行立面整治、做好治亂文章……于是,經過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沙畈鄉而今早已變換了模樣。而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帶來的也不僅是“顏值”的變化,更帶來了品質的提升。以周村、銀坑等十村的文化禮堂建設除了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家園外,還帶來了研學熱潮。據悉,每年有數萬學子慕名而來,品讀悠久文化,學習優良傳統,也相應帶動了山區經濟的發展。如今,“美而優”“特而強”的沙畈已具雛形,美麗沙畈也正緩緩入畫來……
一片希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沙畈鄉捧起生態“綠飯碗”
沙畈鄉作為婺城區行政區域內面積最廣的一個山鄉,有187.5平方公里,32個行政村,4365戶、1.36萬人口。沙畈鄉擁有山林面積28萬畝,而農田面積僅有5660畝。全鄉轄30個行政村,總人口12500余人。
1998年,沙畈鄉由溪口鄉、山腳鄉、周村鄉合并而來,因沙畈水庫而得名。沙畈鄉因水而美,轄區內有遠近聞名的沙畈水庫。據悉,該水庫于1992年開工,1995年封孔蓄水,總庫容8555萬方,每年可向金華市區供水6000萬噸。1999年,沙畈鄉被列為省一級自然水源保護區,2002年被列為水源涵養與生態功能區,河流交接段面水質常年保持一類,素有“天然氧吧”和“金華人民大水缸”的美稱。
“沙畈鄉是省一級自然水源保護區,保護水源地更是頭等大事。為了保護好金華人民的‘大水缸’,沙畈鄉的村民們也付出了許多……”據沙畈鄉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為保護飲用水源地,2013年,沙畈鄉在兩個月內就拆除了89家畜禽養殖場、21家木材鋸板廠、4家采沙廠等,把一切不利于水源涵養的污染源頭,全部堵在了養水護源門外。以后多年,沙畈鄉村民的頭等大事就成了“轉型”。怎樣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怎樣讓農民捧上“綠飯碗”掙上“生態錢”?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沙畈鄉的村民們找到了保護與發展齊頭的道路……
烏云村的村民陳松余是沙畈香榧種植的“領軍人物”,目前,他的香榧種植面積已達200多畝。陳松余告訴記者,香榧樹枝繁葉茂形體美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香榧的果實就是我們過年時候吃的“香榧子”,營養豐富,具有極高的保健、藥用價值;包括香榧樹、假種皮等等,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于是,在2014年下半年前往諸暨、紹興考察時,在得知香榧樹的生長環境與我們這兒完全吻合之后,便對它一見鐘情,“種下這樹的那年,香榧的干果賣到了280元/斤!”
當年,陳松余立馬投資了50余萬元,率先從紹興引種200多株已有8年嫁接樹林的香榧,當年掛果,次年摘果,每株產鮮果超過15公斤,得干果1-1.5公斤,利潤可觀。既能保護水源地,又能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先河已開,沙畈鄉多戶村民立馬積極響應,紛紛效仿種起了香榧樹。到目前為止,整個沙畈鄉的香榧種植面積已達500-600畝,為當地村民們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收益,“若干年之后,香榧樹會達到高產期,百年以后則更為珍貴,每棵香榧帶來的收益每年至少萬元起步。而這一片珍貴的綠色,也將留給子子孫孫,留給沙畈、留給婺城!”
除了山上的香榧樹之外,沙畈鄉的農民們也是各顯神通——銀坑村郭品崇種植仿野生鐵皮石斛并提取紅豆杉精油;亭久村虞志文、周村鄭國慶種植中草藥及油茶;潭背村、水碓基村種植林下經濟金線蓮。除此之外,還有村民將靈芝種植基地搬回了家鄉,使沙畈首次種上了名貴中草藥;有的關掉了養豬場開啟了土蜂養殖新時代,以“甜蜜事業”釀造甜蜜生活;有的種起了獼猴桃,深加工的獼猴桃果酒市場前景良好,石宮農業還在上股交正式掛牌,成為了婺城區首家進入資本市場的農業企業……
歷經千百年來,沙畈人民駐守在白沙溪畔,用他們古樸的農耕生活,延續著歲月的年輪。為了將更好水質的水供給給千千萬萬的金華人民,他們不得不限制相關產業的發展。但也是在保護水源的同時,沙畈人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用自己的勤勞與善良,為大家勾勒了更綠色、更健康的明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