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經濟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施群毅
近年來,婺城區以提高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扎實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全面開展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工作,通過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有力地推動全區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一.2017年度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情況
我區列入2017年度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的工業企業共49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8家,占評價企業總數的19.68%,規模以下企業400家,占評價企業總數的80.32%。按行業分類綜合排名后,評價為A類企業的19家,占3.82%;B類企業266家,占53.41%;C類企業166家,占33.33%;D類企業47家,占9.44%。
參評企業共占地16707.67畝,實現稅收85083.1萬元,畝均5.09萬元/畝,比上年提高了0.26萬元/畝,同比增長5.38%,排名第5。其中畝均在10萬元/畝以上企業77家,占15.46%;5-10萬元/畝企業70家,占14.06%;1-5萬元/畝企業155家,占31.12%; 1萬元/畝以下企業196家,占39.36%。
二.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問題
1.畝均稅費低
2017年度列入綜合評價的498家工業企業畝均稅費僅為5.09萬元,雖比上年雖提高0.26萬元/畝,但低于全市畝均稅費1.46萬元,在市區6個評價單位中畝均稅收排名處于第5位。
2.畝均產出低
2017年度我區列入綜合評價的企業占地16707.67畝,其中規上企業占地5904.34畝。2017年度實現工業增加值237786萬元,畝均工業增加值37.2萬元,與市區畝均工業增加值50.75萬元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3.單位能耗高
2017年度我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能292966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達1.23噸標準煤,與整個市區單位能耗相比高出0.7噸標準煤,與金華全市相比高出0.85噸標準煤。
(二)原因分析
一是優質企業少。從參與評價的498家企業看,優質企業數量不多。全區A類企業僅為19家,占比低于金華市區0.88個百分點; B類企業266家,占比低于市區0.68個百分點。反之,列入低效企業的C類、D類,全區達213家,占企業總數42.77%,占比高于市區1.54個百分點。
二是閑置用地多。受規劃調整、基礎設施配套等因素影響,全區土地已出讓多年但尚未開發建設地塊有5宗(界首地塊),閑置用地面積共計202.68畝;廠房已建成但多年不投產的企業2家,占地821.33畝;受“退二進三”、道路規劃等調整,導致企業無法建設投產的地塊有2宗,占地面積102.21畝,以上閑置用地總計達1126.22畝。
三是信息采集不對稱。國土部門已收儲或重點工程已征用的工業用地仍在評價庫中;部分已于2016年之前轉讓的用地,因稅務與國土部門信息不對稱被納入到評價庫中;還有一些已經處置的跨區域用地也被納入我區評價庫中。上述企業共涉及用地達460.01畝,拉低全區畝均稅收0.15萬元。
四是資產重組成效低。近年來,我區部分企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投資經營戰略失誤等原因導致已破產或瀕臨破產。列為D類企業中涉及此類問題的企業就有18家之多。由于司法處置和資產重組程序復雜、處置緩慢,造成土地資源無法及時盤活和有效利用,也給全區畝產效益帶來了影響。
五是科創投入少。目前,我區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強、科研經費投入低。2017年,我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僅為1.2億,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0.8%。一方面,研發經費少、技術改造投入不夠,拉低了“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這一評價指標數值;另一方面,企業創新增長點不夠,經濟效益帶動性差,導致企業產值和稅費的增長不高。
三.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機制,完善綜合評價體系
依據畝均效益綜合評價結果實行差別化的土地使用稅、差別化的水電價及信貸政策,健全正向激勵、反向倒閉機制,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步伐。通過完善綜合評價辦法,使被定性為“低散亂”的企業進一步感到資源配置差別化帶來的壓力,在思想上產生生存的危機感和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緊迫感。
2、精準分類施策,加快出清低效用地
各地各單位對轄內低效用地企業尤其是對畝均稅收在1萬元以下的企業生產經營現狀進行全面徹底的排查摸底,并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創新發展提升一批、兼并重組盤活一批、關閉破產清退一批”等措施進行分類整治。
3、加大扶優扶強,推動工業經濟轉型發展
在加大對大企業大集團、高成長、三名、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等企業主體扶持力度的同時,加快對小升規等新興主體的培育。積極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股改上市,鼓勵企業借助“機器換人”、“兩化融合”、“企業上云”等項目平臺進行轉型升級,不斷推動我區工業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4、優化活動載體,改善工業經濟發展環境
一方面要做好工業經濟政策的宣傳工作,通過“面對面、一對一”的政策解讀,力爭使全區企業全方位知曉有關扶持實體經濟的新政,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技術改造等方式加快轉型。另一方面各地各單位要積極開展“兩送兩增”等活動,加強溝通交流,對于企業發展面臨的難題,在職責范圍內能解決的要盡快解決;需要上級部門解決的,主動幫助企業協調上級有關部門解決,著力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