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胡敏霞\實習生戴昊翔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婺城,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已滿頭白發,滿臉皺紋,但他們卻仍然發揮余熱,活躍在婺城的各個角落,發揮獨特優勢,弘揚“忠誠敬業關愛后代務實創新無私奉獻”的“五老”精神,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關愛、呵護、培育未成年人,讓孩子們在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他們就是由各地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組成的“五老”隊伍。
人物名片
歐陽光宸金華市新四軍研究會顧問
花白的頭發,慈祥的面容,這是記者見到歐陽光宸時的第一印象。
今年75歲的歐陽光宸可是出了名的大忙人,在各個學校的開學典禮上,經常會看到她的身影;學校組織紅色革命教育宣講,她也肯定會在其中……自1999年從東市街小學退休以后,歐陽光宸就沒有閑下來過,忙著奔走于各個學校之間進行宣講、教孩子們剪紙,有人說:“歐陽老師,您這么大的年紀了,好歇歇了。”但歐陽光宸總說:“離開了講臺,我感覺生活都不得勁了。跟孩子們在一起人都覺得會年輕不少”。
沒退休前,歐陽光宸曾跟著剪紙大師王風學習剪紙。沒想到,這項技藝讓退休以后的她再次站上了三尺講臺。近年來,傳統手工藝術深受學校師生的歡迎,為了把剪紙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她免費給有需要的學校當起了老師。“只要哪里有需要,一個電話,我肯定會過去教。”暑假,歐陽光宸會召集社區里的孩子一起在她家學剪紙;旅游途中,她也會拿出剪刀來教孩子剪紙……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孩子愿意學,她都樂意教。“剪紙這門藝術,需要從娃娃抓起。”
因為剪紙,歐陽光宸這個名字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也正因為剪紙,她被邀加入了金華市新四軍研究會。從那以后,奔走于各個學校之間的歐陽光宸不僅只教剪紙,還義務宣傳新四軍革命精神,把戰爭年代的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講給青少年聽,讓新四軍革命精神扎根于每一個孩子的心里。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歐陽光宸深知,培育下一代工作任重道遠。所以,退休以后,她仍堅持做著關心下一代工作這件事,盡管這中間中風過兩次,但都沒有終止她堅持走下去的腳步。“從婺城區到金東區再到開發區,我哪里都去過。”說這話的時候,歐陽光宸的眼里閃著喜悅的光芒,頗感自豪。
人物名片
葉益善葉店村關工委副主任
11月的最后一天,星期五,記者來到了白龍橋鎮老年大學,還未進門,就聽見室內唱歌聲、跳舞聲不斷響起,好不熱鬧。“我們這里從周一到周五都這么熱鬧呢!”說這話的是白龍橋鎮老年大學副校長葉益善。
自去年成立至今,這所老年大學成了白龍橋鎮老年人最愛去的地方,在這里,老人們可以學習書法、太極、二胡、越劇等內容,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的素質提高了,對于青少年的教育還會差嗎?”在擔任老年大學副校長的同時,葉益善還同時身兼數職,婺城區“五老”扶苗志愿者、白龍橋鎮葉店村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他告訴記者,當初創辦這所老年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發動老同志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
自2011年退休以后,葉益善就一直都致力于做關心下一代工作。白龍橋鎮葉店村周邊從高中到小學,將近十所,青少年較多,為了更好地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在葉益善的努力下,葉店村會定期組織退休教師、附近中小學的老師前來開展講座,內容涉及國學、法制教育等。同時,該村還與婺城中學、婺城小學、金華中圣學校、金華十中、實驗小學5所學校組建了青少年德育培訓基地,共同參與“關愛明天,普法先行”的主題活動,加強青少年法律啟蒙和法律常識教育,增強法治觀念,真正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
每年秋季開學,是白龍橋實驗小學一年級新生最為期待的時刻。因為在開學這一天,葉益善都會組織葉店村的適齡兒童開展“開筆啟蒙禮”。孩童們身著漢服、頭戴綸巾,在老師和家長的見證下,以最傳統的方式行“開蒙禮”,開啟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這個頗具傳統教育意義的“開筆啟蒙禮”,在葉店村已經開展了有5年之久。與此同時,每年的重陽節,葉益善也會組織學生開展為老人祝壽活動。
這幾年,在葉益善的努力以及婺城區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白龍橋鎮葉店村關心下一代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創辦了“老少E家”,讓村里的老少有了綠色安全上網的地方;組建“手拉手”青少年舞蹈藝術團,讓外來務工子女積極參與其中……
在葉益善的辦公室墻上,有這么一句話“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說,這是自己做關工委工作的初心,也是自己堅持做這件事的意義所在。
人物名片
朱有權“五老”志愿者
“快板那么一打,文明創建好處說起來……”這兩天,家住婺城區雅畈鎮的朱有權正在忙著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編排快板節目《做文明金華人》,他告訴記者,眼下,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自己作為“五老”志愿者,有義務為創建出一份力,把創建的知識、益處講給青少年聽,提高青少年的知曉率、參與率。
2005年,朱有權從雅畈小學退休,自那一年開始,他就加入了“五老”志愿者隊伍,積極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
近兩年,婺城區各個學校都在積極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為了助力雅畈小學做好這項活動,盡管退休了,但有一定文藝功底的朱有權卻義無反顧地當了“藝術顧問”,積極幫助學校師生排練《僧尼會》、《林沖起解》等折子戲段,“學校經費緊張,去外面請專業人員過來指導需要花一大筆錢。我退休在家反正沒事,能幫忙再好不過了。”朱有權笑著說,在他的指導下,雅畈小學這所農村學校的婺劇進校園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校園里,孩子們人人愛看婺劇,人人看聽婺劇。
認識朱有權的人都說,他是一個熱心腸。這不,每年暑假村里開展的“春泥計劃”活動,朱有權都會動員鎮里的退休老師來義務當輔導老師,帶領學生開展寫作、唱歌、跳舞等活動,在他的帶領下,全鎮37個行政村,每個村的“春泥計劃”活動都順利開展,受到了家長和學生們的歡迎。聽說學校里有個學生家里困難,他又二話不說,自己帶頭捐錢,同時還動員離退休鄉鎮干部為其捐款,當他把愛心款送到困難學生手中的時候,孩子感動地流下了眼淚,連連道著“謝謝,謝謝”。
加入“五老”志愿者十多年來,朱有權積極發揮自己的余熱,把當下婺城正在開展的重點工作,如“五水共治”、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以自己最擅長的快板形式進行編排,這樣益喜聞樂見的形式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好評。
人物
名片
“五老”志愿者
趙錦茂
能寫文背詩,能唱歌主持,會拍視頻,會玩QQ,甚至還懂點PS,最重要的,他是一個70歲的農村老人,他叫趙錦茂,現任婺城區乾西鄉幸福村“五老”志愿者。
在趙錦茂的電腦里,保存著很多視頻,大多都是關于幸福村的孩子們:文藝展示會上,孩子們站成一排表演葫蘆絲演奏,表情認真投入,曲聲悠揚動聽;村農家書屋的閱覽室里,文史、政經、科技、生活等各類書刊整齊排列在柜上,孩子們端坐在桌前,捧著書正讀得如饑似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村文化中心,大人小孩排排坐,聽講國學經典《三字經》……
這一個個視頻,一幅幅畫面,都凝結著趙錦茂的心血,展示了近年來幸福村在實施“春泥計劃”,關心青少年成長等工作中的成績。年近七旬的他,是這些視頻的拍攝者和上傳者,也是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趙錦茂自任村干部以來,一直分管關心下一代工作,為村里孩子的健康成長盡責盡力、無私奉獻。
自1999年參加關工委工作以來,趙錦茂二十年如一日,無私奉獻,積極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為把關工委工作落到實處,趙錦茂挨家挨戶走訪,詳細了解并掌握村里未成年人的基本信息;建立起未成年人協會,并聯系社會各階層力量參與進來;結合實際精心組織未成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和娛樂活動……在當前社會道德教育、素質教育和感恩教育比較缺失的情況下,通過關工委工作的開展得到了補充和完善,孩子們一點一滴的變化,趙錦茂看在眼里,樂在心里。
村里的孩子們都很喜歡趙錦茂,不上學時常來找他,這個要看書,那個要上網查資料,有的要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為孩子們提供方便。如今,在他的努力下,幸福村的關工委工作已經步入“常態化”、“多樣化”、“創新化”,村民們說,這啊,離不開趙錦茂的努力!
人物
名片
許紀雁
“五老”志愿者
1998年,許紀雁從站前小學退休。從三尺講臺上下來以后,許紀雁卻沒有閑下來,當起了校外輔導員,每次學校有活動,她都會積極參與其中。
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那一年,許紀雁自愿擔任了宣講員,奔走于各個學校之間,給同學們宣講十六大報告內容。學校的老師每每見到她都會說:“許老師,你年紀這么大了,講起課來還是這么起勁,我們都很喜歡上你的課。”
聽到這樣的夸獎,許紀雁做宣講工作更帶勁了,她說:“哪里有需要,只要一個電話告訴我要講什么內容,我都會前去講課。”這些年,許紀雁把課堂從學校搬到了社區。許紀雁家住城西街道雙龍社區,社區工作人員邀請她前去開展講座,她二話不說就答應前往,給社區里的家長講怎么教育孩子,怎么和孩子相處。
不光做宣講工作,許紀雁還積極參加學校的舞蹈隊。每個星期三,舞蹈隊都會組織排練,這天,無論刮風下雨,許紀雁都如約而至。舞蹈隊排練的舞蹈內容會結合當下的重點工作,如“五水共治”、十九大精神……“我們會通過快板、歌曲、舞蹈等形式把當下的工作、時事熱點表演給老百姓看,這樣喜聞樂見的形式,觀眾更容易接受。”許紀雁說。
退休以后,許紀雁反而更加忙碌了,當宣講員、參加社區活動……年過七旬的她活躍在各個舞臺上。有人說:“許老師,你怎么這么傻?干嘛不自己在家輔導學生,這樣不但輕松還可以賺錢。”每每聽到別人這么說,她都會笑著回答:“我覺得這樣到處奔走講課,和孩子們在一起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
為了給孩子們講當下最新的內容,許紀雁每天都堅持讀書看報,在她的包里,隨身都攜帶一本小本子,本子上清楚地摘錄著關于當下最新的時事政治,十九大報告、道德模范的故事……“自己要不斷加強學習,才能夠孩子們講出最精彩的課。”正因為如此,她所到之處,都深受老師和孩子們的喜愛。
二十年如一日,許紀雁的腳步從未停止,堅持用愛關心下一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