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酈莎
2018年開始,婺城區最熱的一個關鍵詞,無疑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半年多過去了,婺城的大街小巷、老舊小區、公園車站、道路交通均在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對于婺城的這些變化,市民有何感受?近日,記者走訪婺城部分街道和小區,耳聞目睹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所折射出的新氣象、新變化。
小區:樓道亮了 臟亂少了
“創建文明城市,為我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居民沒有一個不支持的!”。說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城中街道西市街社區居民李標興可是贊不絕口。李標興是通渠巷的黨支部書記,他所居住的老舊小區,位于西市街核心商圈的背街小巷區域,因為沒有物管,曾經,這里的環境、治安都不太好。
“樓道堆積物、牛皮癬、私拉電線、滲水的外墻,凡是老舊小區該有的毛病,你都能在這里找到。居民們一邊抱怨,一邊又把垃圾亂堆亂放,總也沒有干凈的時候。”直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春風”吹進了這里。李標興告訴記者,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西市街社區干部和熱心志愿者們加班加點,對老舊小區進行全面清理,同時還對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原先貼滿牛皮癬的樓道被粉刷一新,掛上了文化宣傳小品;垃圾房內,不同顏色的垃圾桶讓垃圾找到了正確的“家”;樓道底下,新增的藍色非機動停車位整齊劃一。社區還專門請來電工,修繕破損的樓道燈,讓漆黑的夜晚重新亮起橘色的光。讓李標興津津樂道的,還有社區為居民準備的“共享晾衣區”,讓居民外出晾曬衣被不再需要四處搭設“蜘蛛網”,既解決了老舊小區無處晾曬的尷尬,也美化了公共環境。
“小區環境整潔了,大家心里舒暢,對創建工作自然十分支持。”李標興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影響和社區的宣傳引導下,居民們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不隨手亂丟垃圾,私家車有序停放,自覺將垃圾分類,可以感覺到,文明禮貌新風正“吹”進每一戶家庭,深入每一個人心中。
交通:道路通了 違法少了
每天早晚,市民胡師傅都要去接孫子上下學,從家到學校,他要走過大大小小7、8個路口,可不管走在哪個路口,都讓他覺得安心無比。“以前過馬路,都是人車搶道,現在不一樣,司機看到行人都能主動讓行,明顯感覺到不一樣了。”胡師傅的感受,正是城市文明變化的一個縮影。
以往,不論是城市主要交通路口還是鎮街普通路口,逆行、闖紅燈的行人車輛幾乎隨處可見,不僅存在安全隱患,且十分不文明。為了改變這些交通“陋習”,今年以來,婺城交警部門不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在方式方法中不斷創新,持續對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等交通參與者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文明出行環境不斷提升。
昨日,記者再次走訪街頭,與半年前相比,如今路口行人、電動車等闖紅燈現象明顯好轉,各路段行人車輛交通秩序井然。“路口經常看到交警執勤、勸導,還有志愿者提醒不要闖紅燈,大家的出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市民林女士說。
同樣對文明出行津津樂道的,還有的哥李師傅,“創建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對于交警立的各項‘規矩’,我們真的很不適應,可時間一長,效果就出來了。”李師傅說,自打創建以來,原本在機動車道里亂竄的電動車不見了,斑馬線上闖紅燈的行人少了,隨意變道的車輛沒有了,車開起來更加暢通,生意也好了不少,“這都是創建文明城市的功勞。”
如今,在婺城區的很多主要路口,每天都可以看見交警們指揮交通的身影,他們身上的反光背心已經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文明的“風向標”。
公園:環境美了 破損少了
優美的公園環境是良好市容環境的重要體現。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婺城的各大公園也加強了管理和整治,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閑娛樂環境。
這兩天,隨著氣溫的下降,回溪公園的銀杏樹紛紛黃了,隨風飄散的落葉和和翠綠的景觀植物相互映襯,讓整個公園有了一種色彩斑斕的感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賞玩。“只要不下雨,每天我都會帶孫子過來走走,家門口就有這樣漂亮的公園,真的很幸福。”市民朱阿姨說。
記者發現,在回溪公園里,有不少像朱阿姨帶孫子這樣的“組合”,大家普遍反映,回溪公園經過改造后,溪水變得清澈了,景觀植物更豐富了,休憩的座椅更多了。除了環境有所改善,公園內的幾個公共廁所也進行了“升級”,各具特色的公廁不僅與公園的景觀和諧統一,更有了許多貼心設計。記者看到,一些公廁門口還設置了無障礙通道,為一些行動不便的市民提供便利。
“公園漂亮了,來游玩的人也自覺愛護環境,我的工作輕松了不少。”負責清掃回溪公園的保潔員祝麗華笑道。
在婺州公園,創建工作同樣發揮著“魔力”。新增的護欄阻隔了馬路的危險,讓孩子們可以盡情在公園里玩耍;草叢中,隨處可見的公益廣告,營造出濃厚的文明創建氛圍;公園內,騎行綠道和游步道中間,設置了可愛的卡通標識,提醒過往市民注意禮讓、慢行。
正在涼亭里練習樂器的市民華先生告訴記者,公園還把原先昏暗或者破損的路燈進行了更換,“晚上老人來這里唱戲、跳舞也不用擔心看不見了,這樣的改造很貼心。”
市場:衛生好了 垃圾少了
“以前進來地上到處濕漉漉的,很臟還黏腳,現在好干凈!”早上8點多,玉龍社區居民老葉就張羅著來買菜,在賣魚的攤點前,麻利地從水池里挑了條大鯉魚。
老葉所在的葉店綜合市場,位于白龍橋集鎮中心,周圍人口密集。這個占地面積16.8畝的菜市場,有著超高人氣的同時,也存在車輛亂停放、場內垃圾多、水產區臟亂差等問題。按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總體要求,今年白龍橋鎮聯合多部門建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對市場環境開展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包括“門前五包”,市場外部亂堆亂放,市場內部垃圾清理。”葉店綜合市場管理員介紹,為了保持市場的整潔,每天有數十人從早上五點到晚上六點半對市場不文明現象進行現場督查勸導,保潔員不間斷進行清掃,通過宣傳,商戶對整改的認同感和參與感也與日俱增。“沒事的時候,我就自己掃一掃,已經養成習慣了,打掃干凈顧客看著也舒服。”在市場里開水果攤的黃女士說。
記者看到,整改過后,寬敞明亮的市場里,攤位整齊劃一,按功能劃分為水果、蔬菜、水產等不同區域,品種豐富,擺放有序;地面潔凈,排水通暢;商戶經營規范,沒有占道,無亂擺攤和攤外攤現象,雖然人來人往,但通道并不擁堵,一派忙碌卻不嘈雜的交易景象……
“菜場環境衛生煥然一新,走到哪都舒服。”家住玉龍社區的陳女士說,近幾個月來,她見證了葉店菜市場城市環境衛生的突飛猛進,她和附近的居民都打心里高興,“以前覺得創建全國文明離我們很遠,現在切身感受到了創建的好處,希望這樣文明、衛生、和諧的環境能繼續保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