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瑯琊集鎮上,陳家饅頭鋪里,一個個圓鼓鼓的面團站軍姿一般排滿了臺板,蒸籠上冒著騰騰熱氣,飄散開來,籠住了陳益新的臉。作為新一代傳承人,他承父衣缽,挑起了饅頭鋪的重擔。
自古以來,金華人不吃饅頭,不算過年。自陳氏祖上陳玉堂時代起,瑯琊的年味就從這家饅頭鋪里飄到千家萬戶。鋪子里的大蒸籠上刻著幾代人的姓名,這便是饅頭鋪最好的招牌。
金華古法做饅頭,要從釀酒開始。做饅頭用的引子必是新鮮米酒,且出酒壇不逾半月。備好了米酒,就要開始泡糯米,蒸糯飯,下引子放到溫室里發酵。待到米飯酵空,濾出其中湯水,用于和面。余下的飯渣是豬兒牛兒們的美餐。
面團揉搓成小圓臺,發一會兒面,上籠蒸,直至圓臺頂上冒出了小包,拿一根筷子輕輕一戳,饅頭便成了。用這種傳統工藝制作的饅頭,待漸漸冷卻,饅頭形狀會變得有些干癟,但只要將水燒開,上籠一蒸,饅頭就又鼓鼓囊囊,元氣滿滿。
這饅頭寄寓著金華人亙古的期待和祝愿。親朋晚輩們來拜年,總要拿一對畫著“福”字的饅頭夾著一個紅包,作為伴手禮回贈。有些人家趕在年關全家團圓時給老人祝壽,會專程訂制壽桃饅頭,大的上供桌,小的兒孫輩分食,沾得壽星的福氣。
兒子陳益新掌鋪,年逾古稀的父親陳維貴也總是守在幾案旁,幫幫忙,把把關。看著兒子忙里忙外,手藝日漸嫻熟,老爺子喜上眉梢。“小時候覺得老爸凌晨就起來做饅頭,辛苦又賺不了大錢;現在自己做饅頭,街坊鄰里都夸我做的饅頭好吃,還有人從大老遠的地方跑來訂,才理解父親堅持的意義和發自內心的驕傲。”陳益新說。(記者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