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婺城“兩會”正式拉開序幕,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除了向各位代表、委員講述他們的新觀察、新愿望,大家聚首討論有關政策的熱情也空前高漲。其中,社會保障不出意料地成為婺城百姓最關注的話題。
“百姓看兩會”
【開欄說明】:“兩會”是傳達人民群眾呼聲、指導黨政決策的重要會議。為更好地發揮“兩會”作用,傳達百姓聲音,2019年婺城區“兩會”期間,本報特設“百姓看兩會”專欄,架設“兩會”與人民群眾之間對話的橋梁。
一盼養老服務全面升級
婺城老人洪達盈今年69歲,和老伴相守生活。過去的一年中,婺城經濟快速發展,政府充分關懷老年人,他和老伴的日子越過越好,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雖然兒女都住在婺城,但二老都不愿意讓兒女操心。
平日里,兩位老人居住在西關,出門散步,買菜做飯,自有一番“夕陽樂”。未來的日子里,他們更青睞于在社區居家養老中心和養老院安度晚年。但是,目前,婺城居家養老中心還沒有實現全覆蓋,養老院運行機制還有待完善。
他希望,政府能為社區居家養老提供更多的引導、支持和監管,多建一些老年人活動中心,并配以文體娛樂、醫療護理等相關設施,豐富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同時,為老年人的健康護航。另外,他希望,政府能積極鼓勵,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業,加強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建設,打造優質養老院,培養養老服務人才,提高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
(實習生席牧晴)
二盼無障礙設施加大投入
日前,來城北街道軍民社區辦事的王大爺驚喜地發現,社區門前的綠化景觀帶里,多了一條長約五十米的無障礙通道,這條無障礙通道直達社區的辦事大廳。這讓王大爺很開心,“現在社區越來越人性化了,雖然只是一點的改變,但是這點改變給我們這些特殊群體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在軍民社區黨委書記朱麗珍看來,關心關愛殘障人士,切實維護殘障人士的合法權益,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她說,目前,婺城區無障礙設施建設雖然成效很大,但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也遠未能滿足特殊人群的出行基本條件。
朱麗珍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切實從特殊人群尤其是殘障人士的需求出發,為殘障人士營造便利的出行環境,讓他們盡享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紅利。
(記者胡敏霞)
三盼醫療配套不斷完善
婺城區塔石鄉衛生院院長傅衛明從事山區醫務工作30多年。多年來,他見證了山區醫療條件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城鄉醫療條件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有關資源配套亟待進一步優化。
傅衛明介紹,塔石鄉位于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百姓外出就醫難。山外的經濟蓬勃發展,山里的男男女女都外出打工,村里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醫療知識素養整體薄弱。這給了基層醫務工作者以巨大的責任和壓力。然而,由于山區工作條件艱苦,經濟待遇并不優厚,極少有人愿意到山區衛生院就業。長期以來,山區醫務人才缺口大,外出進修難。開展全科醫生制度后,給患病老人帶來了很多方便,然而,山高路遠,醫務人員只能依靠步行、電瓶車、私家車等堅持每月上門服務,給全科醫生制度的規范化推進帶來了一定困難。
傅衛明希望,政府能給山區醫務工作人員一定的政策傾斜,提升醫務人才薪資待遇,改善其住宿條件,定期分批次安排參加省、市、區范圍內的專業培訓,推進業務交流和專業提升,為山區醫療事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另外,他希望,政府根據醫療體系對山區醫療資源進行科學配置,山區醫療投入向醫療環境、醫療用車等基礎醫療設施傾斜,有針對性地提高山區百姓的醫療知識素養,重點開展突發疾病的應急處理培訓,優化醫患溝通,為山區百姓的生命安全護航。
(記者張苑)
四盼教育均衡持續推進
開學的日子近了,婺城區虹路小學校長施彥文正忙著準備開學相關事宜,他告訴記者,現在學校越來越好了,家長的期盼越來越高了,作為教育工作者,身上的責任也越來越大了。
虹路小學原屬于鄉鎮中心校下轄的完小改造完成的一所農村薄弱學校。從前,學校存在師資短缺、軟硬件設施落后等問題。2017年,虹路小學正式成為獨立法人學校,與金華市環城小學“結盟”,掛牌為“環城小學虹路校區”。得益于名校集團化辦學模式,虹路小學引進環城小學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引進優質師資,讓辦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
施彥文希望,政府能繼續加大對薄弱學校優秀師資的投入,鼓勵更多的名師、優秀教師走進薄弱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口學科教學的輔導,同時加強名校與薄弱學校的對接,通過組織教學比賽、教學研討等方式來促進薄弱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
(記者胡敏霞)
五盼住房條件日趨改善
婺城區新獅街道東方前城小區居民毛雪紅今年42歲,曾做過二手房中介。
說起近些年住房的變遷,毛雪紅感慨道:“變化真的很大,不管是小區住房規劃還是周邊環境,都有了很明顯的改善。以前整個小區的綠化面積不足,看起來缺乏生機,現在都跟上了,而且小區也增加了很多的硬件設施,比如道路改造等。”據了解,東方前城小區共有住戶6000多戶,隨著小區整體環境和功能的不斷提升,小區入住率也逐年升高。當然,最令毛雪紅感到欣喜的還是小區物業的管理以及鄰里間和睦的氛圍。
不過,毛雪紅也提到了自己的擔心,她告訴記者,由于小區住房年數比較久,偶爾會出現漏水的問題,同時她也建議政府可以增加小區內的智能化設施建設,讓居民在擁有歸屬感的同時也體驗先進性。
(見習記者包恒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