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幼兒園應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應有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記錄,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還應建立家長陪餐制度……”此前,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健委共同發布《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要求各學校從4月1日開始執行。
規定一出,婺城區各個學校立馬就行動起來,積極落實校長陪餐制,同時還創新性地推出了家長陪餐制,“兩制”的推行,讓家長們感受到了學校對于學生飲食安全的重視。近日,記者走進了婺城幾所學校,親身感受了一把“陪餐”所帶來的幸福。
校長陪餐已成午餐“標配”
4月22日上午11時30分,在青春中學的校園里,同學們結束了一上午的學習生活,饑腸轆轆地到學校食堂準備就餐。白菜炒肉、土豆紅燒肉、西紅柿雞蛋湯……當天的營養午餐冒著熱氣,已被食堂工作人員提前分配好,同學們只需按需依次領取,端到座位上便可享用。在眾多“校服”中,一個熟悉的身影早已自然融入,成為同學們餐桌上的“標配”,他就是該校的施亞夫校長。自《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提出校長陪餐制以來,只要當天中午沒有特殊情況,他都會與同學們一起進餐。
起初有些同學感覺不自在甚至驚訝,慢慢地都習慣了,有不少同學還會主動坐到校長身邊聊天。“不只是我,學校的每一名干部、老師每天都會在餐廳和學生一同就餐,吃完全一樣的午飯。”施亞夫說,除了詢問學生的午餐情況,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他更想借用吃飯這段時間好好跟學生談談心,了解學生最近的思想動態,并給予鼓勵和指導。
其實,“校長陪餐”的情況在婺城中小學校園里并不罕見。“今天孩子們吃什么?”“餐具有沒有都準備好?”每天中午,只要沒有外出,站前小學校長施益新就會早早地來到學校食堂“巡查”,看看今天的飯菜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問題。巡查完,等午餐時間到,孩子們都打好飯菜坐在位置上吃飯,施益新也會端著餐盤走進其中一個教室,坐在孩子們中間,和孩子們一起就餐,詢問孩子們“飯菜合胃口嗎?”“吃不吃得飽?”“對學校的飯菜有沒有什么意見?”
一頓簡單的午餐之后,孩子們會圍著施益新嘰嘰喳喳地聊起來,“施校長,你以后可以天天來陪我們吃飯嗎?我們可喜歡你了!”
這樣的場景,在環城小學、紅湖路小學、婺外等中小學都能看得見,校長和學生們吃一樣的飯菜,坐在學生中間。“校長陪餐制與其說是陪學生們一起吃飯,倒不如說是一次和學生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校長們紛紛表示,平時忙于教學工作,缺少和孩子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而校長陪餐制,不僅可以拉近校長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最重要的是給了彼此一個交流的平臺。
陪餐不只是“一同吃飯”
其實,早在2015年,婺城區就開始在全區推行陪餐制,只不過,一直以來,陪餐制的形式各不相同。自今年4月1日起,婺城區不少學校結合教育部要求將陪餐制度更加細化。為了更好地推進這項工作,婺城區各個學校將陪餐制工作進一步完善,與學生教育工作、學校管理工作相結合。
“叮鈴鈴……”11點15分,午餐時間到了。在紅湖路小學的三(1)班教室里,記者看到一個頭戴廚師帽,戴著口罩,穿著圍裙的小分餐員正在為班里的學生分發菜和飯。班級里,學生們在“就餐紀律委員”的監督下,一個個有序地排隊準備領餐,沒有輪到領餐的學生則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整個教室沒有一點聲音,安靜得只聽見勺子和餐盤的碰撞聲。
“我們學校規定三年級的學生午餐時間實行自主管理,以此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勞動實踐。”紅湖路小學校長王彩芳說,為了營造良好的就餐環境,學校還會專門安排“巡查員”對各個班級的就餐紀律、就餐情況等進行抽查。
在陪孩子們吃飯的過程中,老師們會告訴每個孩子要吃“好”飯,會鼓勵孩子“多吃蔬菜”“不能浪費糧食”。而為了培養孩子們“光盤行動”,午餐之后,學校還會組織各班進行光盤行動大比拼。每周的中餐,會有值周的同學對各班的剩飯剩菜過稱,以評出每天“光盤行動”的優秀班級。以此來告訴同學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教育學生營養膳食不挑食到不浪費每一粒糧食;從學生就餐禮儀到感恩教育……紅湖路小學于細微之處把學生教育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其實,不光紅湖路小學,在站前小學,除校長陪餐外,每天中午,學校還會安排高年級“小幫廚”給低年級的學生打飯,既鼓勵孩子們友好互助,又讓孩子們能夠多多參加勞動實踐。在環城小學,學校鼓勵每一位孩子都要文明就餐,并將文明就餐納入學校暖教育·微目標學生“就餐章”爭章日常評價考核體系之中。
“我們希望陪餐制度制度不只是一同吃飯那么簡單,更是學生教育一個窗口。”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家長陪餐逐漸普及開來
4月11日,站前小學推出了第一屆“值日校長”競聘活動,全校各班推選的50位家長參與“值日校長”的競選,最后10位家長脫穎而出,成為站前小學第一批“值日校長”。
這不,上周,第一位“值日校長”陳鄭宇的媽媽鄭巧梅就正式上崗了。作為“值日校長”,鄭巧梅會走進各個班級查看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還會旁聽老師們上課。而檢查食堂衛生情況、食材安全與否以及陪孩子們吃午飯也是她作為“值日校長”的一塊重要工作。
“走進廚房,檢查了食品的留樣,同時,查看了餐具消毒的設施設備,學校的餐具消毒是蒸汽及紫外線消毒,設備齊全,記錄完善……”在鄭巧梅的值日工作日志上,她說,自己能夠深入學校的后廚仔細查看每個角落,學校對于學生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讓作為家長的她很放心。
無獨有偶,在環城小學,為了更好地推行陪餐工作,學校也聘請了68位學生家長作為環城小學首批食品安全管理員和健康管理員。作為管理員,家長們有機會走進學校食堂看看干凈、整潔、有序的用餐環境,能夠更深入了解學校食堂的管理制度。墻上張貼著的每周菜單,讓家長們對孩子們一周的飲食搭配一目了然。“在保證飲食安全的基礎上,學校還變著花樣地讓孩子們吃飽、吃好,比家里做的都要豐富,‘暖食堂’真的讓我們感到很暖心!”家長們紛紛表示,“孩子們在學校吃得好了,放學也就不惦記小賣部的零食了!”
管理升級筑牢“安全線”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婺城中小學、幼兒園供餐方式主要有自營食堂、托管食堂和外送配餐等。孩子在學校吃什么?吃得好不好?這些都是家長所關心的。“我們也沒辦法看到每個孩子吃得怎么樣,只要安全健康就可以,重要的是學校食堂多向家長公開透明,這樣家長就能安心了。”一名小學家長高女士認為,比如學校每周公開菜單的做法就很好,知道孩子每天吃什么,也便于在早晚餐做好搭配,保證營養均衡。
據了解,在保障學生食品安全方面,婺城區教育局有自己的嚴格做法。2016年,婺城區全面推行“陽光食堂”,對全區所有學校的食堂進行了全面升級,推倒原有食堂實墻換成防火透明玻璃,讓食堂后廚從切菜、配菜、衛生清潔等各個環節都在陽光下運行,同時,學校還實行“責任到位、培訓到位、管理到位、工具整理到位”4D管理模式,從而確保每個環節都做到位。另外,婺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已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明確校園食品安全“校長(園長)第一責任人”制度。校(園)長陪餐,陪的不是和孩子們共同進餐的形式,而是飯菜的質量與安全。老師和孩子,包括前來駐校的家長,吃到的都是一樣的菜,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學生“舌尖上的安全”。
自己學校做得好不好,由自己學校說了可不算數。對此,婺城區構筑了學校自查、片區互查、市場監管局監查、教育局巡查的學校食堂立體檢查體系,筑牢校園食品安全。特別針對索票索證、食品留樣、食品貯存、餐用具消毒以及用電用氣設備安全問題等關鍵環節開展分期專項自查,整改隱患問題。
為了營養均衡,婺城區教育局還要求各學校的加工企業方配備專職和兼職營養師,每天搭配合理健康的食品,規范學生食譜,保證粗細、葷素合理搭配;每周提前公布食譜,一周內食譜不重復,每周通過校園網站、學校公示欄和微信公眾號進行公示。
在青春中學的食堂后廚,記者看到,用具根據不同的顏色進行了分類擺放,“綠色、紅色、白色針對的是不同食材,蔬菜、肉類、海鮮必須用不同刀具、砧板……”青春中學分管食堂安全的副校長王有華介紹道,“管理制度是關鍵,有了好的制度才能提升食堂安全水平,細到一塊抹布、一個用具也要分出顏色,保證專物專用。”
如此一整套嚴格的管理方式,才保證了婺城的學子們能夠吃上“安全飯”,也讓家長們的擔憂變成了“放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