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
古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我國自古就對冬至非常重視,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國人認為,白晝一天天變長,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陽”氣逐漸回升,是個吉利的日子。
又是一年冬至日,母親每年會在這天反復地嘮叨著她的“冬至經”:冬至日是黑夜最長的一天,又說,這一天,有的吃的人,得吃一夜,沒的吃的人,得凍一夜。并再三叮囑我們要給女兒晚上泡洗腳,否則就會生凍瘡(塊)的。而且,晚上還得按照老家以前的習俗,自己親自用蕎麥粉做叫“米篩彎”(浙江金華話讀音)的東西吃,這讓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們感到好奇和陌生。
冬至日,在老家浙江金華湯溪鎮,異常熱鬧。這天,在鎮上年年有廟會(物資交流會),人們會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里趕這個“交流會”,買些自己需要的物品。住在鎮上的人家,家家在這天會高朋滿座,人來人往,像過年一樣熱鬧。親戚們會來走訪或者吃個便飯什么的。現在的商品充裕,購物也方便,對購物也慢慢地淡化了,但傳統的時間還保留著這樣的活動,而且會組織一些金華婺劇的戲劇團到此演出,增加一份熱鬧。我清晰地記得,這天村上農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米篩彎”的面食吃的習俗,一年只能吃到一次。據老人們說,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娘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兒時在村上,會在這天宰殺老弱的耕牛,家家或分或買都有些牛肉。我小時候,農村是很難吃到牛肉的,因為耕牛是農活的“正勞力”,一年到頭非常辛苦,是農民的寶貝,但對那些老弱的牛,也會非常“殘忍”地把它殺了來吃,對農民來說,心里很不是滋味。記得那時村里殺牛,也會結伴著去現場討點牛排吃,有時甚至是點牛肉湯,也是讓人直“流口水”的。在生產隊排隊按抽號去分并不多的牛排骨和牛肉,回家就準備著過冬至了。后來實行了土地承包制,生產隊沒有了,大家舍不得殺自己的耕牛,家家就會趕到菜市場去買些牛(黃牛)肉,加上自己種的蘿卜,作為配料用來做“米篩彎”。其做法比較簡單,就是把喬麥粉和好后,做成一長方形的形狀,然后切成薄薄的片,與牛肉、蘿卜絲一起炒起來吃或者湯吃。而做“米篩彎”是一道比較麻煩一點的事:把喬麥粉加點鹽和成粉,將粉團搓成一指寬面條,再做成一小顆一小顆大的團,一個一個地把它們放到篩米用的米篩上,用拇指在米篩上一“爬”——一摁,面團自然形成一個小彎。外觀印記上了米篩上的橫豎條紋,再把“米篩彎”放到水里煮熟后撈起,之后還是與牛肉、蘿卜絲一起炒起來吃,炒好后再放幾絲紅蘿卜絲配色,真讓人垂涎欲滴。這就是我們老家在冬至日吃的“特色”小吃,別有風味哦。現在,女兒吃起來,雖然會覺得味道不一樣,但吃慣了精糧,換換粗糧,換換口味,還真說好吃呢,弟弟的小孩就嚷嚷著“太難吃了”。
吃飽了“米篩彎”之后,母親還有一個節目就是冬至夜炒“冬塊”。就是把放在糧儲里的玉米、大豆拿出來炒,或者把曬干的番薯片用沙子來炒——吃“炒冬塊”。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這可是我們小時候最好吃的零食之一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著家鄉的熱茶,暖暖的,把冷冷的空氣融化,就當是母親說的“有的吃,吃一夜”嘍。而冬至日的壓軸“節目”,自然是最“規矩”的泡腳了。在寒冷的冬夜,熱水泡腳帶來的通體舒暢,大家自然是有體會的。母親說,為了能在一起泡腳,那是再遠人也要趕回家的,全家人圍坐在一個大木桶邊,一起泡腳搓洗。熱水泡腳,作為“冬至夜”必不可少的“節目”,記得小時候母親是這樣告訴我的:“當日把腳洗干凈了,是絕不會長凍瘡的。”所以那晚誰都不偷懶。聽這么一說,我和弟弟一般都會早早地催母親讓我們泡腳。我想,應該也是寄托了美好祝愿吧:熱水泡腳,哪怕天再冷,腳也不會開裂,順帶祈求來年走得順利。不過,現在想起來,應該把這日作為專門的“感恩日”——小輩給自己的長輩洗腳日。一是為了弘揚我們的孝文化,感恩長輩為我們的艱辛付出。二是順應冬至日的風俗,泡洗干凈了就不會生凍瘡。我想,這遠比在街市上“洗腳店”里洗更溫暖、更溫馨。我清楚地記得,母親常常替在外工作的父親給我那裹腳奶奶泡洗她的“三寸金蓮”腳呢。那情景,就像現在電視上那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看到媽媽為奶奶洗腳,自己也端水給媽媽洗腳一樣。
冬至日的泡腳習俗,一直就沿習至今,每每晚上都會特別地泡洗上一次腳,如果和父母一起,就會給父母泡洗上一次,聊表孝意。但說也奇怪,這么多年,年年冬至日泡洗腳,冬天還真的沒有長過凍瘡呢。
冬至日的記憶,揮不去的,不僅僅是那份記憶里的美味;忘不掉的,是那杯熱茶的香味,是那次洗腳的溫暖。至今,留著齒邊,藏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