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故事】汪云根是沙畈鄉白沙源村的黨支部書記。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使他與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作為政協委員,汪云根深入百姓身邊傾聽民意,為解決群眾問題發言獻策。同時,他十分關心沙畈鄉的生態環境,在他的帶領下,白沙源村道路拓寬了,景觀變好了,村里還建設了休閑文化長廊,展現了村莊新風采。
沙畈鄉是婺城西南部重點山區,也是市區百萬市民的飲用水源頭,擁有獨居特色的生態環境。近幾年來,沙畈鄉以“五水共治”為契機,以治水為抓手,通過實效整治、科學引領、創新機制等多種手段,山區人民發展經濟的角度逐漸轉向生態、綠色產業。
汪云根任職白沙源村黨支部書記多年,早就把自己和全村百姓融在了一起,綁在了一起。他深知,鄉村振興,農民生活富裕是根本。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發力點。去年,汪云根就提出了《依托生態優勢打造“三色”文化》的建議。他認為,沙畈鄉的發展要以生態為底色,以山區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西南山區生態廊道,推進西南山區全域美麗鄉村建設;要以文化為本色,以沙畈紅色文化為主體,加強“體驗傳統文化、感受鄉風民俗”的山區文化建設;要以產業為亮色,繪制“經濟”彩色畫卷。
眼下,銀坑村的“紅色文化”發展日漸成熟,吸引了人氣,帶動了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和農副產品的熱賣,而在大角塢村的山茶基地也初具規模。
今年,在去年提案的基礎上,汪云根創新思路,提出實施區域搬遷,促進自然生態增效的建議。他建議,制定金華南山自然保護區域移民搬遷政策,加快移民搬遷進度,確保村民按期脫貧。同時健全移民戶山林、地、物產評估入股,建立生態銀行,讓移民成為股民,保障移民的利益。健全功能區、保護區財政兜底的保障長效機制,促進村民增收,生態增效。 (記者戴嘉明)
【履職感言】政協委員這個稱號,是一份擔當一份責任。我將立足本職工作,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履行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的職責,不論今后將來,我時刻都會以“慎獨”的精神來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以優秀政協委員的標準來約束自己,時刻加強學習,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把人民群眾利益當做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