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榮
白沙溪,古稱白龍溪,源頭水來自遂昌和武義兩縣邊陲,一股清泉從獅子巖飛淺而下,白沙溪匯聚千萬股南山澗溪流水,穿峽谷,繞大山,跨絕壁,伴古村,日夜兼程,朝白沙溪下游往北奔涌而來,有時沿著四、五米高的落差,毫不猶豫地跌宕而下,發出雷鳴般的吼叫和吶喊。這聲音,有如千軍萬馬在歡騰,也如激越的交響樂在回旋,那氣魄,如此雄壯豪邁,那氣勢,仿佛雷霆萬鈞。流經門陣,入境沙畈鄉的小洋坑,流經芝肚坑至柿樹嶺。在峽谷之間,一座大壩,東西橫亙,因而“高峽出平湖”,這就是沙畈水庫,名稱“金華的一缸好水”,它象一塊巨大的翡翠,點綴在南山桃花仙源之中。奔瀉峰巒疊嶂山澗,飛珠濺玉的溪流,從而變得舒緩而纏綿。水從閘出,往北蜿蜒,流經嶺腳周村、青草遼頭、山腳皂里,又注入金華最早的金蘭水庫,經過堰壩的攔截,水流就趨于平穩,凝神細聽,涓涓流水細碎的聲音,似珠玉滑落,有如竹笛清脆悠揚、有的如古琴醇厚低回、有的如古箏婉轉明亮、有的如揚琴叮咚柔美,這些雄渾高亢的高聲、圓潤含蓄的中聲、清澈古雅的低聲,匯成一曲和美的旋律。出水經瑯琊、古方、新昌橋、白龍橋,臨江、于乾西石柱頭注入婺江。
白沙溪聲譽八婺,名出白沙三十六堰。典籍載:盧文臺,字高明,幽州范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后授驃騎將軍。王莽篡漢,盧謝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三十六將士,從宜陽退隱到輔倉停久,墾田盧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數百年,經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二十余村受益。當地百姓敬他為“白沙老爺”,從唐代到元朝,歷代皇帝勒旨嘉喻,“三封侯,四封王”,在中華大地實屬罕見。而今的停久村和高儒村,金釵井、香粉潭、盧侯墓、隱真祠、墨花井、洗硯池等歷史遺存遺跡猶在。走在白沙溪岸,鑲嵌著卵石的古道,歷經歲月的殘踏,早已光滑如鏡。在這流淌不息的白沙溪水,點綴著盧畈的苗木蔬果,綠蔭匝地,掩映著白鷺哞牛,在情幽淡雅的馨香中,讓人頓覺清靈怡然!
白沙溪先后建成三十六堰后,歷代方圓二州三縣八都,成為沃野萬里,村莊密集,人口繁衍,時和歲稔,經濟富裕的金、蘭、湯三角地帶,發展了水碓糧食加工,水上航運交通。白沙溪的南山兩岸是秀美的山巒,葳蕤的叢林。奔瀉峰巒疊嶂山澗,飛珠濺玉的溪流,經過堰壩的橫截,從而變得舒緩而纏綿。條條堰壩,潤澤了兩岸廣闊的土地。人們劈開毛竹織成“篾籠”,籠內填入卵石,疊籠成堰壩。引入白沙溪水的條條支流阡陌縱橫,萬頃稻菽泛浪。糧食、經濟的發展,處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色,而經濟的繁榮又推動了民族傳統文化的蓬勃發展。白沙溪流域人,利用地勢落差,造就一座座水碓、磨房。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流九曲十彎,穿村過戶,經引洞,注入水塘,出池塘,灌農田,汲水澆果木和蔬菜,滋潤得滿村清涼,使靜謐的鄉村有了動感,創造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生態環境。
從《昭利廟志》舊志的記載中,白沙溪地域,留下眾多高官儒士、文人墨客的古詩詞,古典詩詞正是中國古代最優美的文學形式,它以精煉的表達、抒情的文字直抵人心,時而婉約,時而豪放;細細品咂間,令人陶然沉醉、心曠神怡。古典詩詞的美是超越歲月時空的,即便是時隔千年,重溫那些動人的詩章,依然能深切感受到古人的純和雅趣、敦厚情感,勾起我們心中的無限詩意和唯美聯想。南宋丞相王淮(金華人)親題七律詩《白沙遺興》詩曰:“白沙三十又六堰,春水平分夜長流。每歲禾田無旱日,此鄉農事有余秋。功馳漢室為名將,澤被吳邦賜列侯。千古威靈遺廟在,至今血食偏遐陬”。由此,白沙溪因點染墨香,而得人文之蘊,墨因潤洇白沙溪,又添自然之靈,山水更增內秀與外美。鄉民懷其惠,尊為“白沙老爺”,立廟以祭,因此就有了三十六座白沙廟之說。在“靠天吃飯”的曾經,百姓們在“敬山畏水”的理念驅動下,以最傳統的、最原始的方式禱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從中可感受到那些寫滿光陰的時代厚重感。
白沙溪之源,曾書院星布,如高儒村的漓渚書院,由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杜翔鳳創辦,他年少即學有所成,擢邑庠生,并于明代天啟年間擇桃源高儒初創學館,取名漓(麓)渚學館,后又易名漓渚書垸。隱在山嵐間的“漓渚書院”,與那青翠滿山崗的竹子和山林相伴,儒家學子、文人墨客就像仙者神客從各地慕名而來,在院間苦櫧樹下品茗賞竹、苦讀四書五經,吟詩作詞。多有雅客隱居,心燈古居,委身于一幅殘月,縈繞于淡墨,多少文人墨客在這雕琢人生夢想。踏足古老而斑駁的石階,與古村和諧對話的靈韻濫觴于遠古,幾代儒學,其赫赫聲譽傳播八婺三江。在這如詩如畫的婺城江南水溪,古堰水岸,有薄霧輕幔的田野阡陌,有炊煙裊裊的鄉村院落,有泊于溪畔的小楫、竹筏,還有與卵石鋪就的雨巷,更有遠古的烏云石拱橋、洞山塔影、鐵店婺州窯火......這里所蘊涵的寧靜與和諧就像一幅天然的線描畫。我們該緘默所有的語言,用心與你會晤,用靈感與你渲染;共同孕育山水畫中的神韻,共同孕育這心境的空靈。讓我們的思緒泛舟在那亙古千年的碧波中,蕩漾起漣漪的瀲滟。
在白沙古堰的淺秋中,這是激越和從容優雅的民族聚集,這是力量和飄逸柔和的融合,用耳朵聽、用心感受的一種音樂的極致。溪水在柳樹的庇護下,宛如一縹渺的銀帶,一路向前,悠長寬廣的一幅江南溪澗美景,一覽無余的呈現。這樣的景致總喚起人們完美的遐思與向往,于是,便有了依水而居的人家。溪流兩岸掩映著多個寫意畫家筆下的超然的古村落,似乎有古詩詞平平仄仄的味道,一縷綠韻把村落穿成了如一串璀璨的珍珠,構成山川整體的渾厚韻律。假若把婺城比作一軸古意悠長的畫卷,那么點綴在之中的溪流,則是這幅畫軸中最古趣盎然的精彩部分,也是白沙溪流域最有故事的部分。毫不夸張地說,如果錢塘江是唐詩之路,而白沙溪則是宋詞之溪!
“水墨南山,夢幻白沙”,遠近聞名。游人絡繹不絕,為美麗的白沙溪迷人的景色而叫絕!徜徉在迷人的白沙溪里,與美麗的白沙溪風光相約相擁。在蒼茫的暮色中,跨溪橫亙的仿古廊橋,白沙廟的寒煙,星點棋布的古村落,更有瑯峰山上云霧縹緲,蔚為壯觀,恍若仙境。幽奇曲邃,盤山公路向沙畈境內蜿蜒,幽奇曲邃,鳥語花香;金蘭水庫寒水映月,庫水清幽而鮮亮,純靜而碧藍;進入峽谷,溪水潺潺,茂林修竹,遍地的菖蒲幽蘭,讓人想起“影留石壁間,身騰霄漢里”的詩句,瑯琊、沙畈、白龍橋等鄉鎮的小集鎮改造中,各景點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發掘,使她和新時代融為一體,與秀山麗水交相輝映。因此,也終于發現了,白沙溪這個流域可以說是人文薈萃、人杰地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