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軍
在許多孩子的印象中,父親應當是自己的“靠山”,而我在年少時似乎很少有過這種感覺。
父親是個瘸子,俗稱“蹺腳。”
記得年幼時,跟著爸爸外出,鄰村那些小孩子,偶而間會一起對著一步一作揖的父親嘲笑、起哄。“蹺腳噶隆咚,買布做裁縫”。氣得我牙根癢癢,真想上去揍他們一頓,若是打不過,那也要咬他們幾口。
但,我明白身旁的父親,他不會為我助威,也不會以一個大人的氣勢嚇唬他們一下。他總是十分的淡定,對憤憤不平的我解釋說其實孩子們并無惡意,別去計較。他希望我如遇到其他殘疾人能體諒他人的苦衷。當時的我不懂的寬容的含義,只是為軟弱無能的父親感到一絲淡淡的悲哀。
鄰村也有個”蹺腳”,并且,也確實是個裁縫師。我不知為什么父親僅是個每天都要步行七、八公里的剃頭匠。腋下挎一只自制的木頭箱子,里面擺放些理發工具,一搖三擺地出去,為鄰村的大人小孩上門理發。
稍大點,上了學。覺得父親是個十分讓人欽佩的人物,我甚至忘了他是個殘疾人,而是我心目中無所不知的“仙人”。
父親好學的精神實在出人意料。由于貧窮,他的一生從沒上過一天學。但他卻憑借理發時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物,虛心地向每一個識字的人請教,一個字一個字的累積。略有空閑,便癡迷于書籍之中。應當是在父母賜于我生命,讓我有了意識之后,父親便已經能夠把沒有標點符號的《聊齋志異》《東周列國志》讀得津津有味了。
晚上,隨著父親回家,家里那破舊的小屋常常人滿為患:父親一邊為村民理發一邊為大家講著聊齋故事,或者《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西游記》……時至今日,四十多年過去了,父親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舉止,神態依然恍如昨日,歷歷在目……
從父親的故事中,年長的大人萬萬沒想到歷史上同室操戈的政權爭奪竟與自家常用的用豆萁煮豆同出一轍,曹子建敏捷的才思能憑借煮豆燃萁的常事成為自己保命的護身符;他們種了一輩子的田,只知退著種這種農活是天經地義的,但從父親口中出來“退步原來是向前”,是多么的意味深長,飽含哲理。而讓他們領悟了許多,許多……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為什么會有寒食節?“足下”為什么會成為對人的一種尊稱?這些近乎想當然應該如此的常事,父親總能說出所以然的故事,分享給大家。讓身為晚輩的我們增長知識,增添生活的情趣……
那年代,能識二三十個字的都差不多是農民伯伯眼中的“文化人”了,誰不會對如此博學的父親不刮目相看?
父親也十分善于獨立鉆研思考。記得我上學后,有次他在看《聊齋志異》,問我這個“欻”字什么意思。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他便與我探討起來:“火,是危險品,稍不留意,就要失控,而有兩個火字,那應當是危機重重,只是旁邊一個“欠”字,也許還少一點火候,這兩個火字或許是心中郁結的怒火,指一個人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狀態。而之所以未曾爆發,也許欠一根“導火索”,并自我解嘲說,這個“欻”字正是爸爸在‘武則天”面前的真實寫照哩!
武則天,是爸爸對媽媽的稱呼,當時的我對武則天了解不多,只從爸爸的故事里知道她應當是個比較霸道的人物,與媽媽的性格和為人也極為相似。媽媽雖然體弱多病,思想上卻十分強勢。當“秀才”遇上“兵”,爸爸注定是要倒霉的。對于爸爸對“欻”字的揣測,我當時尚不知其實是錯誤的。
盡管不夠正確聽他說得頭頭道、無懈可擊,也首肯爸爸的觀點,并因他的望字生義給為從未上過一天學的他竟能閱讀如此深奧的古文找到了一個合理的注釋。以至于后來我明白了欻的含義依然會天真地認為,這并非是爸爸的淺薄,而是倉頡的失誤。他也使我覺得看似一本正經的爸爸有如此可愛的一面。好象沒有把相差四十多歲的我,當作僅僅是他的兒子,而是一個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己。
父親的知書達理既是我的幸運也是我的“不幸”。我永遠永遠都不會忘記。父親會因為我在許多人眼里都難以稱得上是“過錯”的過錯而小題大作,讓我幼小的心靈,留下巨大的“創傷”。
以前,農村里幾乎每家每戶都要養一至兩頭豬。“拔豬草”,便成了孩子們的任務。可頑皮的孩子們,往往會在“豬草”才竹籃子三分之一時,便相互間玩一種游戲:以“拔豬草”所用的鐮刀作為賭具,站在相同的位置將鐮刀以不同的姿勢和力度將它拋向遠方,看鐮刀落地后的狀態決定輸贏。
賭注便是“豬草”,而我那天霉運連連,原本屬于我的勞動果實,都跑到小伙伴的竹藍子里了。臨近中午,再匆匆拔了些“豬草”后,便與小伙伴們一起偷了些田里的“草籽”(紫云英)放在竹藍底下,然后蓋上簿簿的一層“豬草”,作了巧妙的偽裝,便滿載而歸。不料,那天父親沒有出門,被他發現了我的劣跡。
父親就揪著我,要我還回去,說要去了解了是哪個生產隊的田。任由他們處罰,并到晚上把我交給他們批斗。即使我對他供出許多小伙伴都是如此,并保證決無下次,父親仍然不依不饒,說既然我已犯了錯,就必須受到懲罰。所幸被母親知曉,這才在這位爸爸口中的“武則天”的庇護之下,讓我躲過一劫。
這次著實把我嚇得不輕,以至于從此以后,在那物質匱乏的少年時代從未有過從他人家的果樹上摘一顆水果,來滿足自己的食欲。我怕一旦被父親知曉,他會維護自己的“清譽”而讓我丟人現眼。卻不知,他這是寧愿讓他自己身陷困境,也要著眼于我的未來,讓我能從小就能走正道。坦坦蕩蕩做人,畢竟一個能疾步奔跑的人,若是走錯了方向,還不如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前進,更有勝算。
而今,自己經過生活的錘煉,歲月的洗禮,那怕是所掌握的物理知識都讓我覺得:我的“蹺腳”父親那踮著的腳尖,每走一步,都要比一般人更具有腳踏實地的份量!
我也終于明白,他能阻止我不走歪門邪道,給我自己一個正確的精神支柱,便是給予我一個成為自己永久值得依賴的“靠山”!
由于,媽媽體弱多病,家中又十分貧困,父親便閱覽了許多醫學書籍,懂得了許多中草藥知識。給媽媽調理。
很快,父親懂得許多簡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醫術技巧,成為四鄰八鄉小有名氣的“土郎中”,也能用他的雕蟲小技,免除村民們病痛的折磨。而他配制的“點痣”妙方,可謂手到痣除,更是遠近馳名的絕技。不僅如此,有位村民脖子上患有腫瘤,用上父親的“神藥”沒過幾天,就除的一干二凈,恢復如初。
可是,當我們剛剛擺脫貧困,還未享受生活的樂趣,父親竟撒手人寰離我而去。
父親一生,雖未做過轟轟烈烈烈的大事,是個謹言慎行的人。他常常教導子女:人可以犯錯,但必須要勇于承認錯誤,哪怕是微小的過錯絕不能放任姑息,不能為了私利再度鑄成大錯;人可以貧困,甚至可以無知,但一定要好學,充實自己。堅守誠信是做人的根本。答應人家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事,一定要有勇氣拒絕;不肯為踐行自己的諾言而吃虧的人,必定會在看似“擁有”的同時失去更多。
回想父親的一生,一如他教導我們一樣,以身作則。唯一未能做到的是他說他要活個九十九歲,可是,最終卻放棄了最后三年的“堅守”,這也是我心目中的父親在人生旅途上唯一未能守信的“污點”。
多想父親依然健在,讓他知道您兒子現在注冊了一家從事交通設施的公司叫“正道”,相信父親知道后一定會感到欣慰;多想父親依然健在,并以他的遠見,來指引兒子奮進的方向;多想父親依然健在,讓我聽您談古論今,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充實自己,改變自己;多想父親依然健在,您不僅僅是我引以為傲的父親,也一定是我閑暇之際,可以把酒談詩的知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