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洪生
1980年2月,我從茶學專業畢業被分配到浙江省金華縣林業局(現稱婺城區農業農村局)工作時,全縣有林業部門聘請的10多名茶葉生產技術輔導員,其中有一位叫王子椿師傅,來自杭州市西湖區龍井村,那時他已經50多歲,是西湖龍井茶傳統制作工藝傳承人之一。我和他一起工作了10多年,主要負責建設全縣名茶生產基地,根據毛文錫所著《茶譜》中記載的:“婺州有舉巖茶,斤片方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積極吸取西湖龍井茶采制技術精華,結合本地烘青毛茶的加工工藝,創制金華縣雙龍銀針名茶和恢復試制婺州舉巖歷史名茶。可以這樣說,王子椿師傅和西湖龍井茶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走進了我的心里,同時,一起走進我心里的還有西湖區龍井村和西湖龍井茶的傳奇故事。
西湖龍井茶居全國十大名茶之首,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而著稱于世,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中已有記載。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在杭州獅峰山下留有“老龍井”三字手跡。西湖龍井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挺秀,大小長短勻齊,像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艷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于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槍,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泡在杯中,芽葉色綠,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獨特的品質,是特殊環境水氣土壤條件孕育和獨特加工工藝制作而成的。
俗語道:“西湖龍井是靠一顆一顆摸出來的”。一斤西湖龍井一般需要五斤左右鮮葉,經過采摘、攤放、殺青、回潮、輝鍋、分篩、挺長頭、歸堆、收灰等工序。炒制全憑一雙手在一口特制鐵鍋中,不斷變換手法炒制而成,手式有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壓和磨,號稱“十大手法”。炒制時還要根據鮮葉大小、老嫩程度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斷變化手法。只有掌握了熟練技藝的制茶師,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西湖龍井。
王師傅和我說了許多關于西湖龍井茶出世的傳說,最出名的要算以下這三個了。
第一個:清朝年間,乾隆帝六次南巡,先后四次駕臨龍井茶區看茶農采茶、制茶。傳說,這位嗜茶的長壽之君曾親自動手采茶。有一次,他把在胡公廟老龍井寺采的一些茶芽夾在書中帶回京城,獻給皇太后觀賞。太后看了被書夾扁了的茶芽甚是喜歡,并指定要這樣的貢茶,從此,龍井茶就保持了獨特的書簽外形。如今,到杭州旅游還可以看到胡公廟山門外生長著的當年乾隆帝采摘過并賜封為“御茶”的18棵老茶樹。
第二個: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發出來的。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留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第三個:傳說在宋代時,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村里住著一個靠賣茶為生的老太太。有一年,茶葉質量不好,賣不出去,老太太幾乎斷炊。一天,一個老叟走進來,他在院子里轉了轉,說要用五兩銀買下放墻旮旯的破石臼。老太太正愁沒錢,便爽快地答應了。老叟十分高興,告訴老太太別讓其他人動,我會派人來抬。老太太想,這輕易地就能得5兩銀子,總得讓人家把石臼干干凈凈地抬走。于是,她便把石臼上的塵土、腐葉等掃掉,堆了一堆,埋在茶樹下邊。過了幾天,老叟還真帶著幾個膀大腰圓的小伙子來,一看干干凈凈的石臼,忙問石臼上的雜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實相告,哪知老叟懊惱地一跺腳:“我花五兩銀子,買的就是那些雜物呀!”說完揚長而去。老太太眼看著白花花的銀子從手邊溜走,心里著實憋悶?蓻]過幾天,奇跡發生了:那十八棵茶樹新枝嫩芽一齊涌出,采制的茶葉又細又潤,沏出的茶清香怡人。十八棵茶樹返老還童的消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西子湖畔,許多鄉親來購買茶籽。漸漸地,龍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種植開來,“西湖龍井”也因此得名。
說完西湖龍井茶的故事,再說回金華的茶。金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茶葉生產歷史悠久。經過多地考察,我們在南山選擇箬陽鄉羅坪村(當時叫箬陽公社羅坪大隊),在北山選擇北山林場作為名茶生產研發基地,使一度失傳的婺州舉巖茶研制恢復成功,并于1981年被評為浙江省一類名茶。在全國供銷系統名茶評比會上,婺州舉巖被列為浙江省四大名茶之首。2008年北京奧運圣火采集之際,婺州舉巖作為中國和希臘友誼的紐帶,被奧林匹亞博物館永久珍藏;同年5月,婺州舉巖經商務部核準為國禮茶贈送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2010年世博會前夕,婺州舉巖在獲得上海市特色茶這一榮譽后,又成功進駐世博園,成為傳播中國茶文化的重要茶品;同年5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正式授予婺城區“中國茶文化之鄉”和婺州舉巖“中華文化名茶”稱號。
2006年,婺州舉巖茶成功申報為金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成功申報為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正式公布:婺州舉巖茶傳統制作技藝和西湖龍井茶傳統制作技藝,同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綠茶制作技藝項目名錄,這是茶葉行業綠茶類制作技藝首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與茶的故事也還在延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