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一批“全國勞模”接受表彰,勞動的力量驅動著中國在經歷疫情磨難后迅速走上復工復產的快車道,打贏脫貧攻堅的翻身仗。一顆傳承五千年的中國匠心在新時代發展的藍圖上編織出熠熠生輝的華彩篇章。在位于浙江之心的婺城,“雙城”戰略伴隨五朵金茶花的燦然綻放,循序落地成景,一批又一批懷揣著“匠心”的勞動者,拼搏實干,精益求精,在實現新時代夢想的道路上,也譜寫下自己的卓越人生。
一顆匠心育人才
懷揣一顆匠心,守著三尺講臺走過了40多個年頭。從民辦教師到公辦教師,從農村學校到市區學校,從普通學校到百年名校,從一線教師到學校校長,從智力教育的踐行者到非智力因素教育研究專家,從公辦學校到民辦學校,年逾花甲的徐錦生見證了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教育事業的探索和變化。
“在這幾十年當中,我嘗到過苦澀,經歷過磨難……”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他就像一名工匠,一輩子專注于做好一件事,盡力做到最好。在堅持抓教育教學和學校建設管理的同時,他一直走在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前沿。
他是農民的兒子,熬過了三年困難時期,1972年高中畢業后跟著村里的勞動力一道下地干活,上山修水庫。一年后,恰逢村小招收民辦教師,徐錦生應聘從教。
徐錦生一周上25節課,承擔小學語文、數學,初中數學、物理的教學工作。他夜以繼日惡補文化知識,邊學邊教。他拿著微薄的薪水,肩負著沉重的學習和教學任務,每天還要早起幫著食堂師傅挑井水。他的堅持和努力曾讓很多人費解。但他相信,“一個尊重知識、尊重文化的時代終究會到來”。
1980年9月,徐錦生考入了衢州師范學校。兩年后畢業,他成為一名公辦教師。“這段求學經歷,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徐錦生說。
那個年代,教育領域百廢待興,師資力量緊缺,各師范類院校大量擴招,甚至出現“春季班”這樣的地方政府與師范院校合作培養模式。為緩解師資緊缺壓力,節約教師教育財務支出,當時普遍采用“普師”培養方向,即培養一名教師可以任教全部課程的能力。同時,國民文化水平陷入低谷,“文盲”并不在少數。作為改革開放后基礎教育事業拓荒者群體中的一員,徐錦生積極踐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兩手抓”的教育指導意見,同時積極參加“掃盲隊”,為周邊百姓開夜學,教識字。
為保證新生代教師隊伍能夠順利執教,從地區、縣到學校,教育部門分層安排了教研隊伍,地區教研員負責把握《教學大綱》,縣級教研員每人一冊負責研究教材教案,每個學校安排學科骨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圍繞教材頻繁開展教案及授課培訓是一種常態。
物質基礎帶動上層建筑。伴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師范院校“普師”培養向分科教師轉變,學制也由原來的兩年增加至三年或四年。
伴隨師資隊伍的流動,教育資源出現競爭,從農村到市區,從普通學校到名校,老師和學生都在頻繁“擇校”。與此同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試機器”、“題海戰術”……這些過度偏重知識教育的現象漸漸凸顯,并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議論。
對此,教育界開始倡導“三維”教育,即在“雙基”之上強調“三觀”教育和引導。徐錦生開始在金師附小任職。在校內,他全面開展“非智力因素教育”。退休后,徐錦生出任金華榮光國際學校校長。經過多年經營,金華榮光國際學校也成為婺城區民辦教育的后起之秀。
從1989年開始,持續三十多年,徐錦生專注研究“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形成了“讓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的辦學思想,提出了“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一個課題組就是一個培訓班”的科研理念,提出“興趣的激發比分數更重要、方法的習得比分數更重要、習慣的養成比分數更重要、能力的培養比分數更重要、個性的張揚比分數更重要”以及“班際之間、校際之間平均分差5分不批評”等獨創性觀點。
匠心耕耘,碩果累累。目前,徐錦生著有個人專著《尋找教育的新支點》,主編《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等10多部著作,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40余篇,研究成果獲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省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3次、二等獎1次,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5次。個人享受國務院津貼,還先后獲得全國勞模、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千名骨干校長、浙江省功勛教師、省特級教師、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省實驗學校明星校長、浙江好人、浙江省2010年度教育新聞人物等殊榮。
(記者張苑)
一顆匠心興產業
21歲參加工作后,便一頭扎進養殖業。從傳統養殖業到生態循環綠色畜牧業,陳立平懷揣一顆匠心,在環保養豬道路上潛心摸索,輾轉20余年,終于打造出一個生態循環示范樣板場——美保龍種豬育種基地。其生態循環、綠色種養的做法,更是引來了國內近千批次的考察團前來參觀取經。
“環保是豬場生存之本”,這是陳立平一直堅信的企業發展理念。2010年,浙江美保龍種豬育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陳立平并沒有急著建設,而是沉下心來,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去各地優秀的企業學習環保經驗。“只要是環保要求高的養豬省份,我們都考察了一遍,除了浙江省內,廣東、上海、福建各大豬場都看了,但是沒有找到理想的參考方案。”陳立平說,美保龍要建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豬場,而是希望以工業生產的模式來發展畜牧業。
確定目標不難,實現跨越卻需要勇氣和智慧。在仔細研究了我省優先發展種業的政策導向后,陳立平決定從美國頂級原種豬場引進優質原種豬,這樣既能實現“少養豬,多產肉,污染少,效益高”的目標,也利于引種豬場增產增收,又符合綠色畜牧業發展理念。
在美保龍種豬育種基地,僅種豬存欄就有2000頭,每年還有幾萬頭生豬出欄。如此體量的規模化養殖,污染物去哪兒了?美保龍是如何實現綠色種養、循環利用的?陳立平的回答是:生態農業,循環利用。
在靠近養殖區的地方,有數十個深達五六米的污水池,可以容納6000立方米的污水。這套設施就是美保龍投資1000萬元建設的污水處理中心,采用當前最先進的農業結合工業處理工藝對所有排泄物進行綜合處理和循環利用。
同時,公司還引進配套的各類先進養殖設備。在中央監控室通過實時視頻,可以清楚地看到種豬品種、繁育配種、日常管控等情況。陳立平告訴記者,目前基地采用了智能化環境控制及空氣凈化、自動供料、自動飲水、自動恒溫空調、全自動種豬生產性能測定、育種管理軟件等最先進的設施設備,豬群就像生活在別墅里,健康活潑,不僅少生病,長得快,而且減少了人工,投入產出比較高,養殖效益比較明顯。
豬舍通過碗式飲水器,可以減少水浪費50%;通過智能化的環境控制系統,可以讓豬舍常年恒溫,夏天也能做到不沖水;通過干清糞處理工藝和雨污分流系統,豬舍沖水量可以減少80%……這一切,不僅有效實現了養殖污染減量的目標,而且更有利于豬群健康生長,促進生態效益最優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美保龍先進的國際同步育種技術,培育出國內最優秀的大體型種豬,幫助華東地區許多規模豬場引種后,在養殖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大幅提升豬場產肉量,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優秀種源的培育和推廣,美保龍實現了另一種形式上的產業帶動。
近年來,陳立平積極推進養豬業轉型升級,在抓好養殖生態建設的同時,陳立平還先后共主持完成國家級項目3個,省級項目6個,市級項目6個,區級項目6個,參與編寫農業部全國畜牧總站《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模式》系列叢書1本,在省級專業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篇。(記者徐美琴)
一顆匠心傳婺窯
16歲到位于婺城區白龍橋鎮的古方陶瓷廠當學徒,勵精圖治,輾轉數十載,成長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婺州窯燒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秉持著一顆虔誠的匠心,陳新華終于得以搭乘時代東風,迎來了婺窯復興的春天,收獲了他藝術人生的豐碩成果。
入職金華古方陶瓷廠后,跟著師父鉆研婺窯制作技藝,后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進修雕塑系,后從工藝美術系陶瓷設計專業畢業,“雙軌并進”逐步由區、市、省級成長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新華最終以從傳統工匠圈里走來的人民藝術家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泱泱大中華,窯系林立。只宋代就有官、汝、哥、定、鈞五大名窯。像婺窯一樣的民間窯口不計其數。濫觴于原始社會,中國燒瓷技藝繁復。從采泥煉釉到成瓷出窯,要經過大大小小72道工序,只施釉與點彩先后就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之分。每一件瓷器的發色成型都是胎與釉在窯火考驗下博弈的結果。窯變過程中涉及熔點、力學、氧化、收縮膨脹比例等、原理十分復雜。九州大地分分合合,歷朝歷代起起落落,社會審美由簡入繁,又由繁化簡,峰回路轉九曲十八彎,由此影響各地區陶瓷藝術百花齊放又交相呼應。各大窯口鮮有獨特的單項工藝,卻有其獨特的藝術體系。
參加業界權威大展,不斷捧回大獎,在大眾媒體亮相,大師品牌知名度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天球瓶、草木灰釉、跳刀紋、點褐彩、寶香花……從器型、釉色到紋飾,在隨之而來的文化評論中,系列特色標簽與“陳新華”這個名字聯系在了一起。
婺窯廣播婺州大地,千窯千色,陳新華的婺窯也曾遭遇質疑。就連陳新華本人對這些工藝標簽也不置可否。他說:“文化是動態的、前進的,是否一脈相傳不能單看工藝。三國以后婺窯才出現化妝土工藝,那么三國以后的婺窯就不是婺窯了嗎?我們傳承婺窯,不是簡單地傳承工藝,而是傳承其作為民間古窯古樸的風格,傳承它巧妙的創新,傳承扎根在婺文化里生活化的審美。”
于是,陳新華倔強地一頭扎進去,以藏養藏,不斷收入各窯口各時期的婺窯古瓷,鉆研其制作工藝,一遍遍地嘗試恢復而后創新改良,成為婺窯圈的領軍人物。“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必須堅持個性。但個性不是單一的某個特點,而是博采眾長又融會貫通,最終形成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又能常變常新的系列作品。”陳新華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中國千萬年的古瓷文化,到細致琢磨的制瓷工藝,從技藝的打磨,到藝術觀的領悟,從文化傳承到梯隊建設,陳新華深耕婺窯近半個世紀,以一顆匠心燃起了婺窯復興的熊熊火焰,生生不息。
(記者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