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蔡君楠)近日,記者在婺城區廚余垃圾處置中心項目現場看見,項目現場的空地上已矗立起了一棟鋼結構的廠房,大型吊裝機正將設備零件運送到相應位置,等待安裝,砌墻、焊接、建模、澆筑……幾十名工人也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隨著施工進程不斷加快,卸料池、污水池、發酵倉、控制室、加工室、倉庫等功能室已初具模樣,婺城區廚余垃圾處置中心呼之欲出。
據悉,婺城區廚余垃圾處置中心項目位于婺城區臨江污水處理廠西側,項目總占地面積6600多平方米,總投入約5100萬元。該項目由區住建局進行前期選址和方案確定,并由區城投公司負責施工和運維,擬采用生態、環保的好氧發酵工藝,規劃建設廚余垃圾處理量為200噸/日,其中一期規劃建設廚余垃圾處理量為100噸/日。項目于今年10月底進場施工,目前,項目總體進度已完成80%,計劃于12月底完成主體工程并試運行。
“廚余垃圾經過好氧工藝處理后,垃圾量明顯少了很多,而且還可以得到有機肥。”婺城區住建局工作人員莊獻民介紹。新建的婺城區廚余垃圾處置中心采用的好氧發酵工藝具有垃圾減量明顯、處理成本低、垃圾資源化等特點,通過篩選、破碎、脫水、油水分離、好氧發酵、堆肥等工序,可將廚余垃圾高效合成有機質物質,繼而轉變為可再利用的優質生物肥,最終產物僅為原重的20%,真正做到了廚余垃圾處理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同時,項目還配備了負壓除臭處理系統,采用高效催化燃燒工藝,對廚余垃圾產生的高濃度刺激性氣體進行徹底焚燒,使其達到排放標準。
在項目的東側,記者發現這里有一個階梯狀的“水池”,施工人員正在其表面刷涂料。“這里就是卸料池,他們是在刷防水涂料。”項目設備負責人張兆權說。據介紹,該卸料池可以容納200噸的廚余垃圾,分為第一平臺和第二平臺,第一平臺的深度為9米,第二平臺的深度為4米,就像一個“階梯”,而卸料池的獨特形狀也和工藝密切相關。原來,廚余垃圾內含水分較多,且存在其他垃圾混入的情況,因此,由垃圾清運車運送過來的廚余垃圾要先進入第一平臺進行攪拌、分揀、固液分離等工序,之后進入第二平臺等待下一步操作,而第一平臺殘留的污水則會進入污水池。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在選址和建設的時候便充分考慮了各項因素,靠近主干道路,方便垃圾清運;遠離居民區,減少垃圾處理時噪音、氣味等影響;靠近婺城區臨江污水處理廠,減少運輸污水管道的鋪設,降低成本;結合垃圾清運車輛的實際情況,澆筑可承載15噸的卸料區;同時也為未來預留了提升垃圾處置能力的空間。
近年來,婺城區以“應減盡減、應分盡分、應收盡收、應處盡處、應用盡用、應納盡納”的全品類垃圾治理為目標,不斷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下一步,婺城區將不斷完善廚余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和運維工作,建立健全廚余垃圾處置體系,持續推動婺城“垃圾革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