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古城東市街以東,一條旌孝街涵養著這片土地上的孝道文化,流淌著千年古城的遺韻風雅,更裝點著江南小城的獨特“美味”。張錫容燒餅鋪、徐根榮糕點坊……每一家都有“絕味”,每一道都是“真味”。每日清晨四五點,老街就在人們的吆喝聲中醒來,一溜溜的長隊直把“美味”的鮮香串聯到午后兩點,這是老街尋常的“煙火”。
一條鑲嵌了滿滿當當“婺味”的旌孝街,是多少金華人舌尖的記憶。然而,時光流轉,斑駁爬滿老街的院墻,各色食鋪紛紛流露出頹敗的痕跡。“美味多”成了“老破小”。
伴隨城市文明的發展,舌尖健康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婺城區巧出“妙招”,變懲罰為激勵,以“曬比拼”孵化社區行業自主監督氛圍,用微信群里一串串的“大拇指”護航了舌尖上的安全。
52歲的張錫容在旌孝街上開了30年的鋪子,早上五點開門做早餐,中午出快餐。人們三五成群,相約來品嘗他的燒餅油條,回味鮮香,口感酥軟,總有人對之贊不絕口。于是乎,老張成了抖音里的紅人,還入了百度詞條。又于是乎,時常有人循著店名找來。可是,近段時間,老客登門,瞅了又瞅,店鋪改了模樣;新人臨門,對著手機看了又看,躊躇不敢上前。
原來,老張給自家鋪子改了門面,換了設備,還做了裝修。長期以來,旌孝街上老舊食鋪的衛生保障是食品安全的一項棘手工作,案板陳舊、操作臺污垢清理不及時……都是舌尖風險。為了在“美味”里加入“健康”,婺城區城東街道聯合市場監管局等部門,鼓勵街上近20家食鋪店主進行老店翻修。老張就是第一批接受建議,自主翻修的店主。
“從前用煤餅爐,費用是便宜,可是污染大,天花板都是黑色的,沒有客人時,爐封著,客人來了,開了爐,可爐火一時旺不起來。改用煤氣,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在老張的店鋪里,如今煮豆漿、蒸饅頭全換成了不銹鋼的大蒸鍋,櫥柜上都釘上了鋁塑板,那是老張一雙和面巧手的杰作。小店的新變化給老主顧新客人帶來了意外的驚喜,老張的營收也如煤氣爐灶上的饅頭,蒸蒸日上。
老張等一批食品店主投入改裝完成后,城東市場監管所牽頭組織旌孝街社區的食品商鋪負責人共127人建了一個微信群,并在群里曬圖、曬視頻,分享了各家店的好做法。贏得行業內人士紛紛點贊,到老張家參觀,并著手自家店鋪的改裝工作。如此一來,旌孝街吹起了一陣“裝修熱”。各家店主各顯身手,紛紛裁板剪片,親自做裝修,一邊裝修,一邊分享。群里爬出了一串串的大拇指,旌孝街越來越靚,一天一個樣。
如今,店主們每每晨起打掃鋪面,收拾操作臺,都會曬上一段視頻到微信群,工作人員帶頭點贊,以鼓勵促監督,護航了“舌尖上的安全”,也讓老街勁吹文明新風。
(記者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