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豐
夏天,這里有肆意歡叫的蟬鳴,但沒有那酸酸甜甜如初戀般的楊梅,可是人們都叫它為楊梅山;秋天,這里有嗆鼻難聞的化肥味,還有橡膠硫化后的特別味,就是沒有清新的空氣,可是,這里居然有兩家國有企業在生產、職工在生活,即浙江輪胎翻修廠和金華化肥廠。
金華環城西路楊梅山,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這里還是非常熱鬧的地方。那個年代,化肥還是緊俏物資,農民常來這里排長隊買化肥;搞汽車運輸的單位和個體戶,為了節約運輸成本,常在這里翻修輪胎。
浙江輪胎翻修廠王師傅今年86歲了,1959年建廠就來到楊梅山,他說,原來這里是個小山坡,小山坡西邊有兩個村,一個叫鮑塘村,一個叫楊梅山村,而兩個廠的位置就叫楊梅山,當時這里還有個廟,建廠后被拆掉了。為什么叫楊梅山,好象無法考證。
1986年,風華正茂的我到浙江輪胎翻修廠報到,從城里騎自行車經過解放西路、長生路、環城西路需半個多小時,那時,這一帶環境嘈雜,一路騎來,滿臉的灰塵,還問了三次路才找到。工廠大門右邊掛著白底黑字已經不是很清晰的廠牌---浙江輪胎翻修廠,還沒進廠門,遠遠地風中就飄來一股怪怪的橡膠味道,從廠區走來一位穿著藍大褂,滿面黑乎乎的,我估計是工人師傅,連忙問:“師傅,廠辦公室在哪?”師傅用手一指,“在那二樓。”報到后我被分配在硫化車間。
1959年建廠至2000年時,浙江輪胎翻修廠有40年的歷史。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的前15年,輪胎翻修屬于朝陽產業,輪胎是汽車的第二“心臟”。一條新胎用至花紋磨平只占輪胎里程的30%,而剩余的70%就需要由翻新來完成。輪胎翻修既可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增加社會財富,又可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據當時統計,從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中,浙江輪胎翻廠年翻修輪胎36萬條,折合新胎28萬條,為國家節約橡膠3600噸。時過境遷,到了90年代后期,隨著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超限超載趨勢越來越嚴重,新胎都無法承受了,暴了就換新的,這時翻新胎就慢慢成了邊緣化了。加上浙江輪胎翻修廠改制度后,由于轉型所需,翻胎行業也就逐漸消失。
在楊梅山工作生活了9年,由于工廠在西郊,離城較遠,給生活上帶來很多不便。尤其是上學、看病更是苦不堪言。記得有一次,才2歲的女兒晚上半夜突然發高燒,咋辦!又沒公交車,用自行車去金華人民醫院又怕來不及,我和妻子抱著女兒跑到鮑楊村,敲開土郎中家門,求求幫忙,解決燃眉之急。女兒到了上幼兒園時,又遇上一大困難,幼兒園在解放西路小花園,每天早晨六點就出門,騎著自行車把女兒送去,特別是冬天,迎著寒風刺骨送到幼兒園,又急忙趕回上班。
人生因為有了思念,而豐富了光陰;因為有了回憶,而懂得了珍惜。
前不久,在鳳凰山公園碰到一位老工友,帶著孫子在開心地玩耍,臉上掛著滿足的笑臉。由于幾年沒見,我連忙上前和他握手,“老李現在好嗎?”“好!”我最關心的是他還住不住在輪胎廠宿舍。他告訴我,“不住啦,上半年就喬遷到鳳凰小區。真的感謝政府,城市向西發展帶來的機遇,鮑楊區塊拆遷給我帶來的改變。”老李說:“你是知道的,原先我還是從同事那里買來的房改房,只有50多個平方米,后來兒子長大了要娶媳婦,那有錢買新房,正發愁呢!讓我趕上好時機,西郊、乾西開發大拆遷。在辦理拆遷手續時,我毫不猶豫地按時簽字、及時騰空,拿到了賠償款,置換了120平方米新房,兒子婚事也辦了。看,孫子都那么大了。”哈哈哈,老李笑得真開心。
金華城西是城市發展的短板,也是死角。補短板從整治西湖(長湖湖頭村河段)開始。昔日,清澈的“十里長湖”是沿岸百姓的飲用水源。上世紀80年代,長湖連接婺江的出水口被堵,上游陸續出現化肥廠、煤場、養豬場等重污染企業,53個排污口對著長湖直排,最終成了“垃圾湖”。
如今在建設高鐵新城的征程中,迎接城市向西時代的到來。金華鳳凰(高鐵)新城區塊位于金華西郊、乾西,面積達5.83平方公里,未來將集聚6.7萬人口,該區塊將打造成具有區域磁力的城市新客廳、特色魅力的文化新地標、科創動力的產業新平臺、多元活力的未來新社區。其目標定位為以區域交通樞紐為引擎,以智慧創新為導向,以多樣水岸為特色,融科創產業、公共服務、高尚居住、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空間。
我站在兩個廠北側的山坡上,遠遠望去,原洪源地塊已經高樓林立,不久的將來,人們將告別低散亂房子,搬進新居。
走下山坡,站在婺州街北延二期滬昆鐵路至環城西路段,只見漂亮的道路,清晰的標線,雙向八車道,與竣工的婺州街北延一期工程全線連通,形成了北接金竹路、南抵環城西路,南北縱貫鳳凰(高鐵)新城區的大動脈。待北延三期工程完工,金華一環內繼八一街、雙龍街、東市街之后的南北“第四縱”將全線貫通。將串聯起人民西路、解放西路、婺江西路和雙溪西路四大西延工程。
未來,婺江西路、解放西路、人民西路這“三橫”,將成為跨過城西,連接婺城新城區的主干道。
一些事注定成為過去;一些情注定成為回憶;一些事情注定發生那么多;一些畫面注定留下那么一次。
原浙江輪胎翻修廠,金華化肥廠已經經歷了50多年歲月的洗禮。陳舊的廠房,剝蝕的墻皮,房屋四周高過腳踝的雜草,空地上堆放著的生銹舊設備、舊物件,真實地記錄著工廠發展的諸多細節。
城市破浪向西,“高鐵新城”即將崛起。
曾經的繁華已然散去,但高鐵新城的建設,將為城西片區迎來“鳳凰涅槃”的黃金發展機遇。這些珍藏了無數回憶的地方,再見時,將會華麗轉身,用令人驚喜的新面孔走向婺城更美好的未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