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牛肉炒粉干、雪菜牛肉湯面、番茄雞蛋炒面……一只只熱氣騰騰的海碗陸陸續續從灶臺上被端下來,鮮香四溢的大塊肉直罩住底下的面。年近天命的徐梅芬忙不迭地招呼著大鍋,“叮叮哐哐”的炊具碰撞聲不絕于耳。飄香的吃食招來火爆的生意,幾張方桌上坐著專注吃面的食客,且一波接著一波,絡繹不絕。沒有“高大上”的用餐規格,沒有過于考究的餐桌禮儀,時不時地,來往食客與灶臺上掌勺的人、端面上桌的人,或平淡溫和,或舒朗陽光的問候與絮叨。相比些許面店,徐家面館似乎粗獷得接足了地氣。
十斤一盆的面,加水調和,再經一個半小時的發酵,面團便愈加柔韌,而后開始揉捏,揉好的面被手工切成長條,“哐哐哐”地在案板上甩出明快的聲響,韌勁十足,彈性滿滿。每天早上,徐梅芬都會調制好湯汁和配料。黃牛肉切塊下鍋,配合雪菜、番茄爆炒,足量蓋在剛出鍋的面條上。
爐里總有滾燙的清湯,一串白花花的拉面下去,很快就在沸水中沉下去又浮上來,眨眼之間,生粉變熟面,恍如隔世。
分量十足、鮮香撲鼻的一碗牛肉面上桌,淋上幾滴香醋,略一攪拌,隨即吃將起來,面條柔韌爽滑,牛肉鮮嫩多汁,加之雪菜、番茄于其中調和,仿佛一切都恰到好處。
人有脾氣,吃食亦有其基因、氣質乃至性格,不似素菜肉絲配清湯的溫文爾雅,這家的牛肉面似與金華出了名的煲和那雙龍大橋下的小龍蝦有過“桃園結義”,志同道合般性情張揚且熱烈,在周遭社區自然一呼百應,雅俗共賞。
涼風徐徐的夏季黃昏時,或是華燈初上的隆冬夜幕下,一群人一起大口吃面,大塊吃肉,從唇齒到靈魂,是釋放與滿足、張揚與隨性。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畝田,種桃種李種春風;每個人心里也都有座梁山,流淚流浪留自由。如是尋常小面與高雅之堂恰似人性的兩面,就好像有人聽著藍調推杯換盞,聽搖滾聽到流淚。
30年前,徐梅芬年方十九,恰是如花的年紀。憑著對烹飪的喜愛,便在家門口的鄉鎮市集上做起了拉面生意,勤勤懇懇,起早貪黑,8毛錢一碗的牛肉面,一天能賣400多碗。人夸姑娘人美面好吃,徐梅芬便喜不自禁,日復一日便喜滋滋地走過了七個年頭。“當時樂在其中,日子里滿是拼勁兒,錢也賺了不少,但也從沒苦過自己,一回頭,父母就在身后,隨時回家,都是父母寵愛的女兒。”聊及她最初的拉面生涯,徐梅芬眼里滿是星星。
手里的一根面拉開了徐梅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讓她挖到了探路市場的第一桶金。攥著拉面賺的錢,得了父母親友的些許支持,徐梅芬買了長途大巴,做起了客運生意,后又輾轉金華汽車東站,分到了五六市場紅利的第一杯羹。風雨三十載,韶華煙雨中。
時隔三十載,徐梅芬收起手頭的忙碌,輾轉回眸,重新撿拾起拉面手藝,重走青春路。一個人,一碗面,老母親日日都會來店里幫忙,兒子下班后也總會來店里搭把手,母與女,母與子,這人世間最扯不斷的牽連,朝朝暮暮縈繞在徐梅芬心頭,化作濃濃的人情味,浸潤在一碗碗面里。
(記者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