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
金華山的西北角,是茶花盛開的地方。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瓜果稻蔬艱于生長,卻以粗茶淡飯的清貧哺育了清風甘露的性靈。人們行游山野,采擷草木,或悲或喜,言由心生,發言為詩,言之不足則歌詠之,聲聲動聽的山歌,是鄉民們真誠的訴說。這片鼓舞著人們在花叢中放歌的土地,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竹馬”。前不久,竹馬鄉被列入“金華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
聲聲山歌唱響美好生活
金華山歌源遠流長,世代相傳,是浙江省內頗具原生態特色的民間藝術,其語調婉轉,曲調高亢,旋律流暢,表現手法簡潔明快,常常是即興編唱,最早可上溯至唐代。金華山歌以其獨特的民間文化,色彩斑斕地在金華大地生長繁衍,體現了金華人民質樸、敦厚的精神面貌。深受廣大農民的喜愛。
在金華山歌的發展歷史上,竹馬鄉曾出現過名噪一時的人物,方耀生就是其中一位。方耀生也是個苦孩子,從小就當長工,12歲就給地主放牛。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又愛山歌,在山上放牛與同伴對唱,回到牛棚還唱,東家聽了就罵:“這種討飯曲,只配在山上唱,哪好到家里唱!”罵管罵,方耀生依然曲不離口。
新中國成立后,金華文化館的領導和老師發現了他的天賦,推薦他參加文藝匯演。果然,第一次上臺,他一開口就把滿場觀眾征服了,臺下喝彩聲掌聲響成一片。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漸漸地,方耀生能唱80多首金華山歌,從村里唱到鄉里、縣里,接著唱到了省里。也正是那時候,農民歌手方耀生的竹馬山歌,每次登臺都引起轟動,直至唱到了中南海。在亞非拉35國領導人參加的聯歡會上演唱,還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93年,他被授予“浙江省民間藝術家”稱號。
此后,竹馬鄉出現了金志春、蔡玉輝、李建強等優秀的金華山歌民間藝術家。然而,近些年,能原汁原味演唱金華山歌的人越來越少,金華山歌傳承瀕臨失傳。保護、搶救、傳承金華山歌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朵朵茶花綻放燦爛文化
菊花黃后,山茶紅透,恰是南國小春時候。從竹馬鄉的國際物種園,到尋常百姓萬戶千家,山茶花作為金華市花,姹紫嫣紅開遍了婺州大地,更深深扎根于古婺文化土壤,點綴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
有別于其他經濟苗木,茶花仿佛生而貴族。早在1800多年前的華夏蜀漢時,茶花就被列為“七品三命”,備受尊崇。茶花品類繁多,原生品種就有900多個,并有著卓越的雜交成活率,且花型豐富,玫瑰、薔薇、牡丹……各系花朵頻頻撞臉名花界。只荷花一系便有“紅荷花”、“白荷花”,十樣景一系便有“粉十樣景”、“白十樣景”、“花十樣景”等。正因如此,雜交茶花的基因具有較高的不穩定性,在高齡階段表現尤為明顯。在婺城區羅店村華東茶花名品博覽園里,就有一株百年“赤丹”,去年開了紅花,今年改開了粉花,來年如何?尚不可知,唯有靜等花開。
由此,茶花在眾花木中具有特殊的賞玩意趣。郭沫若就有過“人人都夸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如茶”的感嘆。
作為文玩界鮮有的高雅活物,茶花賞玩文化在唐宋時進入一個高峰期。除卻斗茶、焚香、插花、掛畫這四大雅事,茶花成為宮廷專屬花種,束之高閣,唯達官顯貴方能一睹芳容。
圈內有個規矩,誰培育了茶花新品,便對之享有命名權。由此,唐詩宋詞的文化底蘊便深深烙刻在了這花名里。“紫花金心”的白描,“紅臺閣”、“十層樓”、“四面景”、“玉帝紫苑”、“大和錦”、“火瀑布”等等之流的寫意,更有“獅子笑”、“五福登堂”、“松子”、“大吉祥”、“大五彩”、“大富貴”的吉祥寄寓。唐宋文人喜將茶花比美人,如“玉美人”、“七仙女”、“白嫦娥”、“小紅蓮”……數盡了大家閨秀、小家碧玉,乃至天上地下的千嬌百媚,縱是一個西施亦有“粉西施”、“西施晚妝”等萬種風情。其中也有如擲地有聲的“東方亮”,不知是那養花人取自拂曉花開時,還是國難當頭日。當時的這一股流行風讓茶花名品層出不窮,其中不乏稀世珍寶,“黃海南寶珠”、“紫榮華”、“碧玉”、“抓破臉”、“灑金寶珠”等即出于宋時。
同時代的歐洲,茶花也早已作“富貴花”風靡于貴族中間,諸如帕克斯先生、戴安娜夫人等。
茶花真正與婺州結緣,還因一代婺學宗師、位列“北山四先生”之首的何基。據《金華縣志》載,后溪河先祖系南宋何基,受業于朱熹弟子黃干,官拜太傅,告老還鄉時帶回御賜茶花,并以花為媒,傳道授業,教化眾人。
在何基的主導下,珍貴的茶花流入尋常百姓家,幻化出另一個靈魂生命。“五彩赤丹”的五色花有了兼容并包的婺學氣度,“十八學士”各式花型競艷枝頭成了百家爭鳴,“多齒紅山茶”花果并存成了另一種不走尋常路的執著和堅持……
茶花的豁達通靈與錚錚傲骨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婺學的思想和婺州人的性情。“五魁茶”素為“智慧花”,傳說宋時宰相王安石鐘愛山茶花,自幼侍弄一株“五魁茶”,得茶花仙子真傳,受其點撥,明理悟道,而成改革大家,得以名垂青史。又說明末時吳三桂賣主求榮,家中庭院內茶花“粉大麗”因不滿其作為,幾近枯敗,后由仁人志士引種中原,“粉大麗”便于當年復綠開花,領艷京都。婺人養茶育花,讀懂了茶花,也就讀懂了自己的文化生命。
代代創新彰顯古村文明
不論山歌演唱藝術,或是茶花千年文化,非遺文化的傳承主要依賴代際傳承的力量,往往會因民間藝人的離世而消亡。由此,針對金華山歌文化,竹馬鄉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性教學。竹馬小學設立了山歌社團,讓更多的孩子喜歡上山歌,會唱山歌,真正把金華山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并循序落地山歌校本教材,讓孩子們通過六年的學習,真正會唱金華山歌。依托茶花節等活動,竹馬鄉將山歌藝術搬上了鄉村大舞臺。
婺州大地上茶花開得最美處當數婺城區竹馬鄉。20多年前,這里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鄉”。搭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堅持踏實肯干的務實精神,竹馬鄉走出了“茶花富民路”。
眼下,竹馬鄉落地“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創意園”模式,布設下茶花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藍圖。
竹馬鄉下張家村文化禮堂定位為“中國茶花文化產業園”,建筑面積3300多平方米,緊緊圍繞茶花主題,設立茶花文化展館,呈現千年茶花文化及產業發展之路。配備容納300多人的培訓及交流活動。
以山歌藝術傳承與茶花文化發展為基礎,竹馬鄉搭乘婺城區“雙城”戰略東風,圍繞“花滿婺城·幸福城”及“人文婺城·幸福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走進婺城區“花波園”這一靚麗風景線。
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竹馬鄉更美了,那叢林間的山歌也更動聽了……一年一度的“茶花節”讓人們記住了這個非遺文化鄉,“茶花節”上的山歌讓大家觸摸到了這個茶花之鄉澄澈清明的心跳。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