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紅星、攝影黃詩媛
自古險處有奇觀,婺城高山峻嶺中散落有各種參天古樹。塔石鄉高田村南方紅豆杉、塔石鄉周山村紫藤、莘畈鄉井下村南方紅豆杉、沙畈鄉銀坑村杉木、沙畈鄉芝肚坑村表香椿、長山鄉石門村梓樹等堪稱金華之最。
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婺城古樹名木有35科56屬75種,共有2166株,其中古樹群33處730株,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樹種分別為137株、378株、1650株。
古樹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它歷經百年千載,飽經風雨滄桑,與當地的社會、經濟、自然、文化水乳交融,透過它可了解人文歷史,探索自然奧秘。一株株鮮活的婺城“綠色文物”,為后人講述著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傳說……
千年古柏與龍鳳柏的歷史絕唱
在金華提起古樹,就不得不說到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的雙古柏。
在太平天國侍王府耐寒軒東西天井前,兩株柏樹沖天聳立著,相傳為五代吳越國王錢镠親手栽種,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高齡,被專家譽為全國十大名柏之一,清代著名經學家、金石學家阮元也為《金華試院宋自公堂后雙古柏》所詩頌,清香庭風獨耐歲寒。
因為樹身太重,兩株古柏都已傾斜,與地面成60°角,為了防止樹倒下來,兩棵樹都有水泥柱支撐。面對著兩株蒼勁古拙、直插云霄的雙柏,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僅靠剩余的五分之一左右的樹皮供給養分而存活得從容蒼勁,猶如蒼龍翹首,形如車蓋。“支撐老柏樹的水泥柱,也是老古董了,在民國時期澆筑而成,將近一個世紀了。”侍王府內工作人員說道。
在天寧寺大殿后,兩棵“龍鳳雙柏”歷經800多年風霜,造型工藝蟠曲奇崛,神態自然,肅穆而靈動。相傳,南宋皇帝崇敬當時德隆望重的天寧禪寺主持高僧,把心愛之物盆柏賞賜之以示皇恩。高僧為護圣恩而培植移栽在方丈園圃之中觀賞,經過主持細心呵護、無數次的剪扎,最終成為該寺一絕——“龍鳳雙柏”。一株猶如蓄勢待發升騰而起的蒼龍曰“龍柏”,一株玉立臨風、展枝窈窕、頂帶翠冠猶如鳳凰曰“鳳柏”。
可惜的是,那宋末古柏因管理不當而枯死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為移栽盆景的植物“標本化石”,不過仍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微型的風景”。
500年深情守望的雅堂街古銀杏樹
在江北西華廣場南的雅堂街上,有一棵古銀杏樹,一人半高的圓臺將它緊緊地圍護起來,沒人可以隨意撫觸它的軀干。在繁華鬧市里,它遺世而獨立地注視著行色匆匆的人們,讓人不禁好奇:它從哪里來?為何植根在此?又有著怎樣的百年經歷?
據記載,這棵古銀杏樹已有500多歲,原先長在一戶居民院內,金華舊城改造后才搬遷于此。黃允宜一家在樹下生活了20多年。對于這棵樹的身世,她也并不十分清楚,只知道從她爺爺的爺爺開始,就已經住在這樹下,而樹早在黃家搬來之前,便已枝繁葉茂地生長在那里。
“以前,城區還是低矮的平房,銀杏樹就顯得格外高大,在蘭溪門就能看到它風姿搖曳。”黃家的院子很大,房間也多。黃允宜爺爺覺得一家五口人住著一個院子挺空的,便將幾間廂房租了出去。夏天傍晚,各家各戶都會搬出小板凳來,坐在樹底下納涼聊天,到了秋天,銀杏葉就落滿了整個院子。
舊城改造后,后街和雅堂街的老房子被悉數拆除,黃家院子也成為了歷史。古銀杏樹不再需要黃家人守護,搬遷到車來人往的鬧市中,繼續深情守望著這座城市,等候下一個五百年。
見證舊村新生的
白龍橋古樟樹
婺城大多數村莊都栽有市樹古樟,來彰顯其歷史的久遠。位于白龍橋鎮潘村垅村的古樟樹,似乎也在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繁華往事。還沒走進潘村垅村,遠遠地就能看見一棵遒勁高大的古樟樹,枝椏悄悄探出村民三層小房的屋頂,油綠鮮嫩的葉子透出這棵百年樟樹的勃勃生機。村里的老人們都說這棵古樟樹是棵靈樹,歷經百年,枝葉卻愈發繁茂。
在村民許如德的記憶里,村子曾有兩棵寶樹,一棵樟樹一棵楓樹,占著村口的位置,一左一右“護法”,面對著面像兩個哨兵一樣守著村莊。許如德依稀記得,一個夏日的夜晚,狂風大作,暴雨不止,村頭不時傳來咔咔巨響,第二天一早,村民便發現楓樹被攔腰折斷倒在了路中間。
從此,潘村垅只余一棵樟樹繼續守衛在村口,見證著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村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古樹也越長越精神。“說來也奇怪,2006年村子著手開展新農村建設,經歷了如此大規模的改造,卻沒有傷到古樹分毫。”許如德告訴記者。
鎮村之寶——塔石鴛鴦羅漢松
在塔石鄉余塢里村張坑自然村的村口,有兩棵蒼勁挺拔、枝繁葉茂的羅漢松,左雄右雌,并肩而立,喜稱石“鴛鴦松”。雄樹挺拔俊秀,雌樹冠蓋如云,鮮紅色的羅漢果點綴在綠葉間,別具風韻。
村民吳金聚介紹,年輕時他爺爺告訴他,順治十年,吳氏祖先吳行樹找到了張坑這一風水寶地,從義烏遷移于此,是張坑第一世始祖。村口的“鴛鴦松”是兩株墳前樹,是吳氏先祖為了討彩頭種下的,而這樹下葬的是誰,現已無從考究。
古言之:千年羅漢松,萬代幸福報。羅漢松是長青樹,樹姿秀雅,壽命很長,寓意著長壽、吉祥。如今,張村口的羅漢松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金華現存最老的古樹,隨著歲月的流逝,主樹干形成了多個瘤狀突起,有的似羅漢之首,有的似彌勒佛之肚,恰似五百羅漢歸隱樹身,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與觀賞價值,曾被評為“浙江最美古樹”。
對于余塢里村的百姓來說,“鴛鴦松”就是“鎮村之寶”,“浙江最美古樹”的美譽,讓兩株“鴛鴦松”一度走紅,為村莊帶來了人氣,圍繞兩株“鴛鴦松”而建的古樹公園,成為了該村的特色旅游景點。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