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紅星、范卓崢、攝影田雙雙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在這一天,我們翻閱舊照,低頭追思逝世的親人;在這一天,我們插一朵黃菊,寄托內心的思念與哀傷;在這一天,我們踏青賞花,品嘗節令美食,奔向充滿希望的春天。
親情如詩畫家書抵萬金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節,和往年一樣,朱景明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兄弟姐妹都將返程婺城,為父母掃墓。
朱景明家住城中街道明月樓社區,兄弟姐妹九人由父母雙親拉扯長大,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朱景明的父親曾是上海地下黨員,一生矢志不渝地恪守使命、忠于祖國與人民,這也奠定了父親在子女們心中的地位,像一座豐碑般屹立不倒。母親是大家閨秀出生,為了家庭她放棄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從頭學起了洗衣、做飯和縫紉,甚至當掉了出嫁時帶出來的首飾,只為給子女每人買上毛巾毯和電熱毯保暖。
“我的父母對我影響很深,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兄弟姐妹做人的根本,讓我們這一輩子都沒有走過彎路。”朱景明翻看著曾經的老照片說道。除了清明,每年的春節和冬至,朱景明他們都會一起去看望父母,帶上父母喜歡吃的桃酥、粽子、水果糖、白切肉等食物,弟弟則會倒上四杯酒、點上四根煙,居住在泉州的92歲高齡的堂姐因年紀大不方便行動,每年都會寄香火錢,大家以各自的方式表達內心對父母無盡的思念與愛。
“輕煙細雨又清明,祭掃家嚴念舊情。常思教誨箴言在,緬憶慈容謂永貞……”這是去年清明朱景明寫的《清明祭父》(新韻)。除去思念,清明更是朱景明一家回望過去、接續奮斗的日子。沿著父母的足跡,兄弟姐妹一直在各自的崗位上奮進,爭氣地取得了很多優異的成績;得益于父母的諄諄教誨,七八十人的大家族一直團結和睦,以家庭為重。
每次祭掃前,朱景明兄弟姐妹都會拿出家書看看父母的慈容,重溫父母的教導。父母一輩子,子孫世代傳,厚重的家書將不斷激勵著朱景明一家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踏青正當時莫負好春光
四月的婺城,桃紅柳綠,景色宜人。清明小長假正是踏青游玩好時節,恰逢建黨100周年這一特殊的歷史節點,讓我們追隨春的腳步,尋訪紅色記憶,在暢享無限春光的同時,接受一場心靈的洗禮吧。
塔石鄉大茗村是當年紅軍在金遂湯邊界革命游擊戰時的駐地之一,1934年粟裕將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來到大茗村交椅山自然村駐扎抗戰,在這里留下了眾多的紅色革命舊址。4月1日-4月6日,塔石鄉蘇坑村、百善村還將舉辦油菜花節和美食節,清明假期,不妨到這個藏在大山深處的紅色鄉村走一走,聆聽革命前輩的光輝業績,游遍塔石美景,嘗盡塔石美食。
毛澤東主席視察雙龍電站紀念館位于羅店鎮西旺村,館內涵蓋了偉大足跡館、實物展覽館、歷史文化連廊等,還有以銅像的形式真實還原當年的考察現場。參觀了解發電站的歷史文物和歷史事跡,絕對是紅色旅游中不可缺少的行程。如果你喜歡爬山的話,在參觀完雙龍電站紀念館后,還可順路登頂金華山,賞花海、徒步游,沿途拾起一片春光。
1943年3月,瑯峰山守軍在瑯峰山和日軍激烈交戰,堅守陣地,打退日軍,6名戰士壯烈犧牲。如今,瑯峰山頂還保存有抗日戰壕遺跡,山頂建有勝利亭,山腰上建有烈士陵墓,豎立了“抗日陣亡戰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紀念碑”。瑯峰山前臨白沙溪,紅巖綠樹,參觀抗日戰壕遺跡,追溯瑯峰山大捷抗戰歷史之后,還可以沿途觀賞白沙堰、白沙亭、瑯峰閣、白沙古廟等風景,品味白沙文化。
婺城紅色歷史文化深厚,此外還有酒坊巷紅色旅游教育基地、沙畈鄉銀坑村紅色革命根據地、莘畈鄉小塢頭村紅軍紀念館、安地鎮蔣里村蔣寶賢烈士紀念碑……留住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讓我們一起去打卡紅色旅游點,在旅途中重溫崢嶸歲月,聆聽紅色故事,感受革命情懷,不負春日好時光。
不忘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清明節前夕,婺城各地中小學紛紛組織學生前往烈士陵園,瞻仰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
3月31日上午,育才小學的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學生們來到金華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孩子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手拿一朵小白花,有序輕緩地依次擺放在紀念碑前。育才小學少先隊輔導員金琳婷表示,小白花是孩子們出發前在班上制作的,每一朵都飽含著孩子們對先烈的崇敬。
“讓你血染的風采更恢宏,今天是你的節日,大地為你獻出芳容,松濤為你鳴起奏章,安息吧,英烈們!永垂不朽!”全體隊員聲情并茂地朗誦原創詩歌《清明·祭英烈》,他們用抑揚頓挫的聲調、認真堅定的表情傳遞著對革命英烈的緬懷之情。活動結束后,隊員們感觸良多,寫下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讓英雄的音容笑貌鮮活起來,把英雄的故事定格在了腦海中。
同樣,虹路小學的原創詩歌《請英烈們放心》也久久回響在烈士紀念碑前。“千千萬萬英烈,我們心中的豐碑,我們無限崇敬的先輩。我們決心向你們學習,繼承你們的遺志,發揚你們的精神……”
“無論是愛國教育,還是了解為建設新中國而犧牲的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質,我們認為都應該從娃娃抓起。我們在出發前特意和學生們強調,清明節是祭奠逝者的日子,來到紀念碑前務必莊嚴肅穆,不可隨意玩耍。”虹路小學副校長季衛春向記者說道。也正是有學校的參與,學生的愛國主題教育才能穩步落實地推進,這對于他們今后的成長,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清明好“食”節品嘗春滋味
在婺城,有大半個春天是落在嘴里的。比肉還貴的香椿,比魚還鮮的野菜,破土而生的春筍……在這種氛圍里,清明節也超越了文化意義,成為美食坐標。人們在口舌嘗鮮的同時,感恩春天的饋贈,亦從心心念念的清明時令美食中,懷想故鄉和親人。
每到清明,婺城家家戶戶都會做清明粿。婺城人用來做清明粿的植物原材料有三種,鼠麴草、野艾、泥胡菜,即大家口中的“青”。塔石鄉塔石村村民董孝青告訴記者,相比泥胡菜,野艾多了一股清香,而鼠麴草更有嚼勁,因此大家更喜歡用這兩種植物來制作清明粿。
在農村里,農婦們會在清明前夕結伴去野外采來嫩綠的“青”,洗凈,搗碎,榨出甘香的汁液,拌上新碾的糯米粉,放在蒸籠里蒸熟,再揉至均勻,清明粿的皮便制好了。清明粿有甜、咸兩種,里面可以放入春筍、香蔥、豆腐、雪菜、土豬肉等餡料,或是清甜順滑的豆沙餡,包成餃子狀上鍋清蒸半刻,便可以出鍋了。一只只清明粿糯韌綿軟,包裹著濃濃的春意,一口咬下去,唇齒間軟糯中帶著淡淡清香。
除了清明粿,再一次“走紅”的還有青團。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甜而不膩。每當清明時節,婺城大街小巷的餐館和甜品店里,隨處可見青團售賣,在白龍橋鎮華龍南街的一家甜品店內,每天前來選購青團的顧客絡繹不絕。
“最受歡迎的還是豆沙、蛋黃肉松和芝麻餡口味的青團,我們也在嘗試推出一些芝士、芋泥、奶茶等獵奇口味的青團,反響也很不錯。”店主王群英告訴記者,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游小吃,從傳統的豆沙餡、筍肉餡,再到肉松、咸蛋黃餡,青團季一年比一年長,花樣一年比一年多。
人間至味是清歡。清明話春食,傳承食俗其實是因思鄉。清明將至,望你能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鄉味兒,望人間事事皆清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