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
“我還不知道金華鐵路文化館的設計及展陳的內容。如果能在里面看到以前金華站的一些場景和情景,對我們這個年齡回鄉的金華人而言,將是最好最高貴的禮遇。”木汀說。木汀祖籍寧波,4歲時隨父親來到金華,在這片文化沃土上學習、生活了20多年。在他看來,浙贛線金華站承載了幾代金華人的記憶,老站房改造成鐵路文化館,就是將金華的記憶留下來。
數十年來,金華站就是木汀的鄉愁。
木汀不記得自己最初是怎么來到金華的,可打記事起,他就知道,浙贛線金華站就是金華的“符號”,人們從這里離開,又從這里歸來。幼年木汀不喜歡遠行,從浙贛線金華站出發,最遠只到過杭州。“每次出發,剛到火車站就開始發怵,甚至是焦慮。一想起漫漫旅途中那種莫名寂寞,就想賴在金華站……”木汀說。
可偏偏有一趟漫漫長路讓木汀心馳神往,感到滿滿的幸福。那是1988年5月,木汀20歲,從浙贛線金華站出發,平生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坐臥鋪,第一次去見心目中偉大的文學導師——艾青。20余個小時的跋涉,難掩內心激動的木汀在火車上完成了他的第一首詩作《告別》:
“汽笛將漸漸拉長的目光
交給車輪
微笑成為永恒
江河潺潺
南方與北方
從今以后
將互望互耀
蠶用生命證明自己的執著
沉重的歷史不再需要延續
揮揮手
代表著一個開始
車輪作序是一種主題
告別季節
是季節的含蓄
拉長的目光如雨漸漸響在土地的深層
北方和南方”
一個月后,這首現代小詩在當時《北京晚報》上發表,那時候,《北京晚報》還只有4個版面。后來,那次拜訪終因故未能如愿,然而,這個年輕人的詩歌創作征程與從浙贛線金華站出發的火車一起,開始了遠行。多年的詩歌創作探索旅途中,木汀時常想起那一趟從浙贛線金華站出發、也從他詩性心田上啟航的列車,想起那一條盡染詩意的長路。
“第一次去北京,未曾想過未來會在北京定居。說實在,在北京待了幾天,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金華。如今想來,頗有種造化弄人的意味。”木汀說。1993年,木汀又一次從浙贛線金華站出發,從此定居北京。定居北京后的木汀時常去拜訪艾青。艾青故去,艾青的夫人高瑛也常與木汀講起一段段往事,講起“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講起晚年艾青不慎摔傷了手臂,術后不久在紙上寫下的“落葉歸根”……
這份深沉的愛與鄉愁影響著木汀,讓早已定居北京的他總是自稱寧波籍的金華人。他時常回鄉,尤其到了春節,心頭總有一份莫名的牽掛。多少次,他領著家人,恰巧趕在除夕這天穿過金華站熟悉的出站口,回到故鄉,找一家酒店住下來,在這片土地上吃一頓年夜飯,沒有告訴任何人,悄悄地來,悄悄地走。
曾經滿載詩意的列車駛過浙贛線金華站,進入時空隧道。詩歌創作道路上長途跋涉30余載,木汀追尋著從金華走出去的中國詩魂——艾青的方向,堅持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現代詩創作風格,“愛生活,故我歌唱”。
這份從浙贛線金華站啟航的詩歌信仰指引著木汀于筆耕不輟中收獲累累碩果。其個人出版有《七月》《七月第三季》《春》等多部詩集、詩畫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擔任北京市雜文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是第三屆中國詩歌學會理事、副秘書長。2021年1月31日,又在第四次中國詩歌學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第四屆中國詩歌學會常務理事,任第四屆中國詩歌學會駐會副秘書長。木汀為《大美中國》之《詩畫中國》(《人民畫報》國家聚合出版項目)唯一的詩作者。其大量作品見諸國內外主流媒體和報刊,他還長期擔任國內重要詩歌獎項評委,是首屆東亞詩人大會(韓國)中國詩人代表團副團長、第三屆中美詩學對話中國詩人代表團成員。
近30年滄海桑田,木汀兒時所見的金華早已變了模樣,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而當年那趟從浙贛線金華站出發的列車,那條盡染詩意的長路,卻始終前行,閃耀著明亮的燈火,照亮前路,溫暖心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