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 余凌智攝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子打在身上,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椅上,戴著老花鏡,從衣服口袋里掏出隨身攜帶的小剪刀,左手捏起剛折疊好的紅紙,揮舞著右手,不假思索地剪起紅五星。時不時樂呵呵地笑,仿佛從來都是這般胸有成竹,仿佛可以剪到天荒地老……
眼前的這位老人名叫王風,原籍義烏,1922年出生,抗日時參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離休,曾獲國家文化部“藝術研究院一級剪紙藝術家”稱號、“中國剪紙藝術家”稱號;獲中國剪紙德藝雙馨獎、浙江剪紙藝術終身榮譽獎……老人一生愛好書畫,被譽為“金華第一剪”,所居之處必種下木槿花相伴。今夕隔世,百年一眼,老人已踏入百歲高齡,一顆赤城的向黨紅心貫穿了他生命的始終。
年年月月,月月年年,每逢春節,走進婺城的鄉村,一朵朵萬年紅的窗花飽含著濃濃的年味,傳承著古樸的民俗,傳遞著婺城百姓迎春納福的美好祝愿。除卻年關的窗花,還有元宵里的紅燈籠、重陽堂前的百壽圖……金華剪紙藝術伴隨華夏文化源遠流長,既融入其中,又自成一系,以其獨特的表現方式演繹著千百年來傳統藝術共同的母題。
從紅色沃土里成長起來的王風,由滿頭青絲到兩鬢斑白,王風成就了金華剪紙,金華剪紙也成就了王風。于王風而言,回望崢嶸歲月,恰是百年風華。
“小時候,車馬慢,日子苦,我就坐在自家門檻上,懷揣著念想,拿著剪刀,歡歡喜喜地給自己剪出幸福的新時代;長大了,我也給自己剪,參加革命的時候剪,遇上荒蕪年代也剪,改革開放了剪,剪個自己滿意的花兒,貼窗上,或夾書里作書簽。
“剪著剪著,心就靜了,有些事也就明白了,自己的心意自己就看清楚了。”王風說。老人始終放不下這把剪刀,去哪兒都把它揣在兜里,剪著剪著,就剪掉了年輕時候的暴脾氣,耳聰目明、手腳活絡起來,也剪出了子孫滿堂,家庭和睦,健康長壽……
在這位百歲老黨員看來,指間創作是平靜緘默的,一顆紅心卻是熱烈赤誠的。1999年,王風創作了剪紙作品《愛我中華》,并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全國剪紙展中獲金獎,在2002年中國剪紙藝術大展獲金獎,在1999年和2003年的中國剪紙藝術節獲金獎。喜迎北京奧運會期間,他與女兒王愛民共同創作了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五福娃為原型的剪紙作品,表達了兩代剪紙人對北京奧運會的美好祝福。
人生路漫漫,王風已跨過百歲高齡,卻始終如一,孜孜以求,堅持傳承著中國傳統剪紙藝術中的月牙、鋸齒,還時常學古知新,由宋代文人畫中得到靈感,在剪紙藝術作品設計中融合書法、繪畫與傳統窗花裁剪藝術,令二者舊中出新,相得益彰,雅俗共賞。
又是燃情紅五月,老人的半畝木槿花又開了。“花開紅艷艷,每天都開得很旺盛很熱烈,一直一直開到十月。”王風熱情地說。王風人生中的每一個艱難歲月,總有明媚又熱烈的木槿花相伴。他摘下木槿花生吃、炒菜、泡茶,他說人活著就要像木槿花一樣,平凡卻陽光,雍容卻也好養活,關鍵是于人有用,吃進嘴里還有微微的甜,好比平淡的日子,苦盡甘來。錦瑟無端五十弦,每年,王風都會剪下無數木槿花新枝,贈予他人種植,送出了一份向陽生長的好心情,更送出了一份木槿花的精神。
大幅的宣紙不知是第幾次在王風的書案前鋪展開來,老人回顧崢嶸歲月,情之所至,于筆尖落下“千秋偉業,百年風華”八個大字。“千秋偉業,百年風華”這百年里,是中國共產黨櫛風沐雨的漫漫征程,是王風行走在青春里留下的鄉村墻畫,奮斗在壯年時獻上的祖國賀禮,靜坐在夕陽下的木槿花園里手捧的一顆閃閃紅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