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紅星、攝影黃詩媛
婺州,自古是商賈云集之地,久遠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這片水土留下了無數古樸遺韻,自成風流。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金華人建起的一座座古橋,成為了婺州古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掩藏時光的古橋,橫跨在山水之間,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河山,更成為了歷史最鮮活的記錄。它們用古樸的身姿,斑駁的痕跡,為一代代人講述著一方土地的興盛繁榮。
長山鄉(xiāng)東村橋
幽靜的村莊中,一座古橋橫跨溪流之上,這座橋叫東村橋,連接著長山鄉(xiāng)長山二村和長山三村,是婺城現存最早的古橋。東村橋,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因其結構科學合理,施工簡便且牢固耐用,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橋梁類型及其發(fā)展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
東村橋為三孔石梁橋,全長8.90米,橋面寬1.92米。兩根橋柱呈八字形豎起,與橫梁隼卯連接,形成八字撐架結構,柱頭上蓋一塊巨大石梁,就是橋墩,再在橋墩上鋪好石板,就成了橋。橋面石梁側面刻有“宋癸酉元祐八年六月徐宅建造記旦”題記。
如今看東村橋,它的外形并不起眼,但是在那個年代,要建造這樣一座橋并不容易。據記載,東村橋每塊條石重量都在一千公斤以上,石料要從五公里以外的南山采集,運輸全靠人力。1933年,東村橋曾被洪水沖毀,村民按原貌進行修復,大部分采用原來的石頭進行重建。2005年,東村橋被列為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聽老人說,以前只有長山二村,建了東村橋之后,河對岸漸漸地繁榮起來,才有了長山三村。”黃桂月家住東村橋頭,她介紹,以前的東村橋周邊可謂風水寶地,是兩村之間的交通要道,村民買菜購物都得從橋上過,每天都很熱鬧。如今,橋頭人家大多搬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老房子駐守著這座古橋。
沙畈鄉(xiāng)烏云石拱橋
白沙溪上有一條叫烏云溪的支流,在支流的中段有一座石拱橋,像懸掛在空中的彩虹,在青山綠水的襯托下,如詩如畫,這便是烏云石拱橋。
烏云石拱橋始建于明代,為獨孔橋,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整座橋長14.50米,東西走向,橫跨烏云溪,橋身均采用溪灘石疊砌而成,并無任何東西膠縫,古樸多姿,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1996年12月28日,烏云石拱橋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云石拱橋至今保存基本完整,遠遠望去,猶如一頭憨厚的牛,挺著突起的脊背,食盡了歲月的朝朝暮暮,老去了自己的身子,睡在那喘著風的氣息,奔流的溪水在橋洞下吟誦著生生不息的歷史詩篇。還有隱藏在角落里的石碑,布滿橋身的青苔,斑駁的石板……人文建筑與山水畫卷相得益彰,完美結合。
據悉,陳越先生的歌曲《江南有座金華城》,曾以此橋作為MV拍攝背景。如今,婺城“白沙八景”落成,在八景之一的《烏云橋渡》,巧奪天工的烏云石拱橋,歷經百年,屹立不倒,成為許多婺城人記憶里不可或缺的鄉(xiāng)土符號。
隨著鄉(xiāng)村旅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前來一覽烏云石拱橋的雄姿。站在橋頂,令人不由感嘆,古人在這深山里是如何與外界交流的?石橋是否也曾鼎盛一時,又有著怎樣傳奇浪漫的故事傳說?而石橋則猶如一位飽經滄桑的孤寂老人,蘊藏著一份欲說還休的情思,任世人盡情去猜、去想……
塔石鄉(xiāng)紅軍橋
小溪叮鈴彈悠琴,身至石橋望古今。在塔石的山間鄉(xiāng)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古橋。清風徐來,水波不驚,站在古橋中心,似乎自己也已穿越回了古代。
這些古橋有著怎樣的淵源呢?追溯塔石的歷史,可以一直延伸至公元前988年,江南最強盛的楚文王開始征討徐國的徐偃王,徐偃王不愿戰(zhàn)爭,徐氏后裔在此建成了姑蔑古國。歷史變遷,古國不在,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古橋,成為了歷史最好的見證。
在張村與遂昌塘頭背交界處,有一處修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的單孔石拱橋,板橋古韻猶存,站在橋上,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歲月滄桑;東店文明橋于民國18年建造,如今,規(guī)則細致的臺階上布滿了青草,青草賦予了橋梁生生不息的生命;塔石峙口永濟橋建于民國10年,2005年公路改建后被閑置,橋梁保存基本完好,仍能一睹完美身姿……
在塔石鄉(xiāng)大茗村交椅山自然村,還有一座不得不提的石橋,橋頭立著一塊碑,上書“紅軍橋”。交椅山自然村在清道光辛巳年已經建村,紅軍橋建橋時間卻是未知,因為紅軍在金遂湯邊界開展革命游擊戰(zhàn)時,將交椅山作為駐地之一,留下了很多紅軍的形跡,因此得名紅軍橋。
據當地村民介紹,紅軍橋是當時紅軍隊伍駐扎在交椅山時每日練兵的必經之處。看著這座簡陋的小橋,橋下清澈純凈的泉水奔流不息,訴說著光陰的故事,橋上那紅色的五角星徽標莊嚴肅穆,心中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箬陽鄉(xiāng)登云橋
在箬陽鄉(xiāng)瀛頭村,有座遠近聞名的古橋,名為“登云橋”,是古代宣平至金華的古道。它是古代典型石砌拱橋,拱度很大,橋兩頭各有十多級石階,石階和橋面皆是用青石板鋪就,橋身靠下游的橫面長滿了好似爬墻虎之類的蔓藤,更顯古橋的歷史悠久。
登云橋,南北走向,為單孔石拱橋。橋頭立著一塊水泥石碑,北面上刻著“金華文物保護點登云橋”。橋南北兩端均有引橋,引橋兩端又均有踏步,與溪岸平行,由大小不一的紅石鋪面。拱橋采用并聯錯縫砌置法,用紅石板疊砌,南北橫跨箬陽溪,遠遠望去,登云橋坐落在山谷中,四面青山環(huán)繞,風景優(yōu)美。
據《錢氏宗祠》記載,登云橋是在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由原瀛頭村秀才,時任宣平縣登瀛區(qū)議事會議長錢思岳出資建造。(瀛頭村原屬宣平縣登云鄉(xiāng),1956年劃歸金華縣。)在村里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因瀛頭村位于高山之巔,當大霧彌漫之時,站在登云橋上,宛如登上云際,猶如身處仙境,因此得名為“登云橋”。
在距離登云橋四五十米處,還有一座橋,是用鋼筋水泥澆筑的拱橋。橋的拱度不大,在大拱的左右角上方,還各有兩個小拱,橋兩頭各有臺階。一古一今兩座石橋隔溪對望,矗立在風雨之中,見證著古往今來的榮盛興衰,構成一幅滄桑而靜謐的山水畫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