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潔 吳秉翰
金華婺城西南部,群山起伏,層巒疊嶂,連綿近萬公頃的森林綠地,不僅滋養了婺城,也誕生了一個個美麗傳說。
四顧屏,位于金華南山,靠近城區,為人熟知,常有市民游客前來登高望遠。初聞四顧屏,便好奇“四顧”之名從何而來,行至山間,清泉淙淙,竹影婆娑,山頂視野開闊,安地水庫盡收眼底,才知道,如此美景,何止“四顧”。初冬時節,暖陽高照,約上三五好友徒步登高,心游塵世外,縱情山水間,豈不快哉!
11月23日,在安地鎮上干口新村74歲村民申永洪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四顧屏,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在風光旖旎的山林里探尋那些散落其間的傳奇故事。
上干口新村坐落在四顧屏山腳,一側是巍巍南山,一側是潺潺梅溪,祖祖輩輩在此繁衍生息,歷經千年,代代相傳。沿著上干口新村平坦的村道一路向前,駕車約5分鐘,一座古樸的青磚牌樓躍然眼前,牌樓中間“上干口游步道”6個大字十分醒目。由此進入,好客村民笑臉相迎,熱情指路,令人心生暖意。
上干口游步道,起于上干口新村,終點為四顧屏,總長1552.6米,建有石階1143步。山腳處的步道由大卵石壘成,兩側是茂密竹林,清風徐來,沙沙作響,甚是美妙。還有片片楓葉迎風飄落,紛紛揚揚,遍布山道,將山坡染成了金黃。
2009年,仙源湖旅游度假區管委會決定出資修建步道,上干口的村民全力配合,靠著人工作業,僅3個月便完成了全部工程。十余年時光如水流逝,當年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申永洪仍歷歷在目:租借來的毛驢馱著一塊塊沉重的石條,艱難地在蜿蜒古道上行走攀登;村民匍匐在山地上,敲打著、堆砌著,老老少少,齊心協力,熱情高漲。一腳腳踩著泛黃的步道,耳畔仿佛傳來村民勞作間隙的笑談聲,伴隨樹林窸窸窣窣、山泉叮叮咚咚,往昔的美好,今朝的幸福,都如電影般在此處一一上映。
說著笑著,走著看著,不知不覺已至半山腰。正當疲乏之時,恰有一六角亭供游客休憩。此亭名為望湖亭,步入其中,駐足遠眺,確可隱約望見一灣湖水,湖中似有小島。申永洪介紹,那正是安地水庫,湖中小島里還有一個關于申氏先祖的傳說。
據說島上曾有一個寺廟,廟里住著一個終日酒肉、為惡一方的野和尚,附近百姓恨之入骨。申氏太祖寒公第六子申堂,嫉惡如仇,為除惡霸,他心生一計。一日,申堂以寒冬時節無處晾曬柴草為由,向這野和尚租借寺廟周圍空地,僅半個多月,柴草便堆滿了寺廟周圍。一天夜里,趁著野和尚熟睡,申堂派人點燃了柴草,將這寺廟燒了個精光。可萬萬沒想到,野和尚本事通天,竟從大火中逃脫,還到金華府告狀,申堂因此被捕入獄。
代代相傳的故事,往往不會以悲劇結尾。最終,申堂不但逃脫了牢獄之災,還在京城過了一段快活逍遙的日子。這還得從他收養的義子許洪光說起。
許洪光12歲時,從東陽逃難至此,在村口的攔路井上睡了一夜。巧的是,那夜,申堂夢見攔路井上盤著一條黑龍。早上醒來,申堂立刻前往查看,發現井上躺一個身著黑衣的落魄孩童,懷抱一根拐杖。隨手一推,酣睡的孩童四肢伸展倒地,身邊的拐杖橫在了頭頂,一看竟是“天”字,再一推,孩童本能地一翻滾,抓起拐杖夾于腋下,變成了“子”字。天子二字,讓申堂甚為震驚,便收養了許洪光為義子,悉心培養。許洪光天資聰穎,通過科舉考試,一路官至太傅。雖然身居高位,但許洪光不忘養育之恩,得知申堂惹上牢獄之災后,立刻乘船南下,將自己的義父接到了京城。
故事講到此處,暫時告一段落。休憩半刻后繼續向上攀爬,風景已與山腳處大不相同,視野逐漸開闊。走完1143步臺階,離山頂就不遠了。沿著蜿蜒曲折的古道繼續行走,忽高忽低,時緩時陡,越走越是興致盎然。隨著光線逐漸明朗,一處紅色六角亭躍然眼前,亭子上掛著六盞紅燈籠,中間擺著四方桌和長條凳。此乃申公亭,為紀念先祖申寒公而建。碑記上記載,此亭建于2004年,位于南山四顧屏之巔,由族人募捐,歷時8個多月。
立于亭中遠眺,隱約可見山腳有另一處紅色亭子與之遙相呼應,那是申氏族人祭祀申寒公之處。每年清明時節,除了上干口新村,還有湖頭、石柱頭、石道畈、竹園、湯店等五十余村甚至遠至溫州平陽后林村的申氏后裔都會前來祭祖。定好祭祖時間,申永洪打電話一一通知,族親們便會如約而來。申永洪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年祭祖,來人極多,村里擺下五十余桌酒席招待,場面十分壯觀。
據《仙源申氏宗譜》載,婺州仙源始祖謂寒,字守年,號惠善(910-995),娶葉氏,生五子譏、識、誠、議、誡。仙源申氏第二世申譏,出生于公元931年,為寒公長子,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明初名臣宋濂有贊曰:“孝友日篤,忠敬自持。語言不茍,動息以時。生氣儼若,仰之敬之。”
走出申公亭,往前數十步,豁然開朗,安地水庫一覽無余。一湖碧水,靜臥青山間,群山此起彼伏,云氣繚繞,一幅素雅山水畫緩緩展開,連綿至天際。觀此佳景,頓感心曠神怡,攀爬一個多小時的疲累,隨風散去。
但凡聞名遐邇的山川,大多都有講不完的傳奇故事,四顧屏的名氣雖不大,但在金華人心中有頗高的地位。下山路上,繼續聽申永洪講著故事,腳下生風,半個小時不到便又回到了村口牌樓處。牌樓背面有“四顧南屏”四個大字,“四顧”二字盡管已不可查,但此刻已心領神會,無需再去深究。
漫步村莊大道,坐落山旁的民居幽靜自然,來來往往的村民怡然自得,綠水青山掩映著青磚紅瓦,各色景觀小品精致有趣,亭臺、綠道點綴其間,別有一番風味。南山腳下,安地水庫旁,緩緩流淌的梅溪如一條綠絲帶,優柔地纏繞著上干口新村,給這個美麗的村莊注入了新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一村一品”逐步形成,竹林、桂花、苗木種植以及鄉村旅游,推動了村莊大步向前。行走其間,不禁心生喜悅,感慨萬分,農村變化日新月異,村民生活越過越好,這不就是我們期待實現的共同富裕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