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馬曉芬)春日婺城水稻田,廣闊無邊、一派繁忙。在瑯琊鎮泉口村連片稻田里,兩臺翻耕機隆隆作響、來回穿梭,開溝機、施肥機輪番作業,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赫然展現在眼前。
種糧大戶陳建新告訴記者,今年計劃種植早稻800多畝,兩臺翻耕機每天能翻耕40畝左右,開溝機、施肥機每天能完成80畝左右,隨后利用無人機播種,每天能播種130畝左右,20天就能完成整個春耕春播。依靠各種農機,種糧越來越輕松。
早在1985年,陳建新就在村里務農,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時是小打小鬧。真正開始大面積種植始于2009年。而2022年,他一口氣從原來200多畝增加到800多畝,種糧面積增加數倍。“之所以敢種這么多田,全都托黨和國家的福。現在種糧有各種補貼,還有農機、農技支持,讓農民沒有后顧之憂。”他樂呵呵地告訴記者,種糧就是種下了農民的幸福!
跨進開溝機,陳建新駕輕就熟地操作起來。機輪過處,一道道溝印清晰醒目。陳建新妻子劉祝萍告訴記者,以前,從翻耕、開溝、施肥到插秧,全都要靠人工。“現在好了,從翻耕、播種、收割到烘干,一條龍全都由農機完成,省力、省時、省心得多。”她快人快語,“稻田實現機械化,一定要感謝‘非糧化’整治。”
劉祝萍向記者解釋道,擱以前,東一塊西一塊田,農機下去也沒用。通過“非糧化”整治,稻田集中連片,農機想上就上,而且提升了農田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糧田真正成了“良田”。
她還舉了個例子,“前些日子,我們通過軌道式運秧機將秧盤運送到田里生長一段時間,以備機插。水稻田寬闊平整,運秧機像小火車一樣駛進駛出,非常方便。”
據了解,自婺城區開展“非糧化”整治工作以來,瑯琊鎮大力推進“非糧化”整治工作,多措并舉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整治。在此過程中,組建“非糧化”整治工作專班,按照網格化,組織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對“非糧化”現象、全鎮糧食功能區種植作物情況進行摸排,并根據摸排結果制定整治方案,全面做好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鎮“非糧化”整治面積已達8600多畝。
與此同時,瑯琊鎮積極幫扶種糧農民對接政策、機械化作業和農技指導,發揮好支持作用。僅泉口村就鋪設了4公里左右機耕路,完成了14座山塘水庫的加固、清塘泥工程及配套設施,確保糧田灌溉和機械化便捷。
“非糧化”整治帶來的紅利,可不止種糧農戶享有。65歲的村民陳志財,家里10多畝糧田承包給了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租給了陳建新。他笑著說:“除了每年能有每畝750元的租金外,在種糧大戶的農田里干活,還能拿到每天180元的工資,一年下來,比自己種糧還劃算。”
放眼婺城,春綠千里沃土,無數農民正用辛勤的汗水播種著幸福,豐收可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