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走進古子城中的澹雅山房,“95”后茶藝師澹淡正一如往常,靜坐于幾案前,捻一縷茶煙,趁幾分閑情,溫杯燙盞,滿室生香……
結緣茶藝,掂幾兩歡喜
一襲黑色中式長衫,鼻上架著黑框眼鏡。初見澹淡,消費者們大抵訝于店主太過年輕,與這茶室先生的固版印象大相徑庭。而他也并非徒有其名,凈手煮水、溫杯潔具、搖香洗茶……一切不疾不徐,游刃有余,舉手投足間還帶著翩然雅意。
“我也參加當下年輕人喜愛的各種事物,是一名追逐時尚流行的‘弄潮兒’,但追逐更多的還是‘國潮’,這些年始終不變的,是致力于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澹淡告訴記者,自己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是地道的瀟湘人士,也是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才對茶文化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茶藝需要理論知識去支撐,更需要親身實踐,學生時代我們從園林管理學起,細到如何種茶葉,如何防病害,再到制茶,評茶,茶商管理……”澹淡回憶說,學習制茶時,是在一個80平方米的操作間中,室內有十余個覆上了碳灰的火堆吱吱作響,他們不斷焙火、燉茶,而每焙一道茶就需要十幾二十個小時,每隔幾十分鐘就要翻一次茶葉,且人不能隨意離開。碳火灼熱,茶煙四溢,長時間的“煎熬”讓人灰頭土臉、體力不支,有過這樣的體驗他才明白,人們喝的每一口茶都離不開茶人的守護與全幅身心。
一片茶葉小,背后乾坤大。在學習和實踐中,清苦茶香成為了少年青春中最留戀的味道,期間,他不僅認識了諸多茶種,了解到茶道中獨具的中國特色和文化底蘊,也對茶藝師這個職業有了更多向往和理解。
茶如人生,入一味禪韻
結緣茶藝以來,澹淡勤修“內功”,在同一批學員里少有地堅持了下來。為了傳承好這份傳統文化,大學畢業后,他還獲評了國家高級評茶員,之后也一直從事與茶藝相關的工作。
2019年,大學畢業的澹淡通過校招來到金華就業。在婺州大地,聽吳儂軟語的經典婺劇,也在江南風韻的山水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開業之初,澹雅山房與古子城內30余家茶室相比,生意略微冷清,作為主人的澹淡卻不甚著急。
“一直以來我主要做中高端茶葉,如桐木關、政和這幾種,而同樣的茶葉在不同的產區,用不同器具,不同水溫,不同手法沖泡滋味都不一樣。”為更好地以茶器聚茶韻,來到金華之后,他特意前往景德鎮學習茶器的制作。另一方面,對于茶種的抉擇上,他也有自己獨道的見解。
“學生時代,老師常常告誡我們,作為一個茶人,最重要的是確保手中每一片茶葉是安全健康的,在這基礎上再考慮產區和山頭。”澹淡堅持認為,經營茶室不能只為碎銀幾兩,只有工藝好且帶有一定特色的茶葉,才能放心推薦更多人購買。自茶室開張以來,他不斷擴展合作經營,跨域前往各大基地、產區,常常用腳步丈量茶山,一遍遍品嘗良莠不齊的茶樣,只為了挑選一款品質上好的茶。
茶如人生,茶葉在水中上下浮沉,亦如品茶人的心境。在“95”后澹淡身上,不被定義的職場態度和職業觀念被一一解鎖。一直以來,他不在乎門庭冷熱,只做私域客戶生意。在他看來,山水在風景里,也在茶盞中,而一杯好茶是會說話的,它能自覺幫你篩選合適的消費者,留住那些真正懂“它”的人。
引領傳承,趁光陰韶華
茶為國飲,好茶者眾,懂茶者寡。澹淡坦言,與茶結緣至今,已有八年之久,目前,他的代理已經遍及河南、山東、江西、湖南等地。而茶不僅融入他的工作中,也逐漸滲透到他的生活里。每天閑暇時,自己都會飲上兩壺,讓身心沉浸其中,從而獲得寧靜的力量。
唐代煎茶,宋代點茶,明清蓋碗沖泡,和現在的工夫茶……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從原來的祭祀用品到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也伴隨著人們的生活發展而不斷壯大。這些年來,澹淡在經營茶室之余,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能素養,期間,他也發現越來越多的茶飲受眾逐漸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現在不只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喝茶也可以是年輕人的生活志趣,而伴隨許多年輕人的加入,可以讓茶文化通過網絡媒體得到更好的傳播。”
為點燃更多年輕茶飲消費者的熱情,更好地傳承中國茶文化,近年來,澹淡常常帶著茶課堂走進校園,宣講茶文化知識,更以低門檻的茶位費吸引許多年輕茶飲愛好者加入其中,在販賣茶韻之余,他也會向來往顧客們介紹所飲之茶背后的故事。而杯盞之間,香氣自來,趁茶尚熱,咽入口中的,或溫潤,或濃烈,都是不必言喻的清歡。茶桌之上,人們在幽幽冉冉的茶香里細品人生的悠長余韻,收獲茶友之間長久的友誼;客去茶涼,也不必惋惜,因為茶道精神已在他們心中靜靜流傳。
“現在我們茶室里有很多年輕朋友,其中也有不少‘00’后,發展前景很好。”澹淡坦言,茶文化猶如是流淌在自己身體里的精神血脈,而傳統文化則更需要年輕人去傳承發展,他將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讓人們深入了解茶藝師、茶行業的同時,引領更多的年輕人領略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