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石梯田葉子后/攝
老村新風景陳明浩/攝
梅溪許毓堅/攝
編者按
詩畫江南,和美鄉村,一幅新時代八婺攬勝圖。
今年是“千萬工程”實施20周年,金華發布聯合浙中政務融媒聯盟各縣(市、區)和金華開發區發布特別策劃推出“兩代村支書的對話——千萬工程在金華”系列報道,展現“千萬工程”實施20年來在金華落地開花的成果,尋訪“千萬工程”20年巨變中的金華故事,助推加快繪就“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新畫卷。
婺城區沙畈村
沙畈村是水庫移民村,下山時,村民平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中環境簡陋臟亂。如今走進蔣堂鎮沙畈村,整齊高大的樓房、精致的美麗庭院,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鏡頭·縮影
走進沙畈村,最顯眼的就是村中心的“共富文化街”,街上美觀整潔。墻上貼著沙畈村的“家鄉記憶”,移民前的一張村莊舊址照片被放到最大,一群平房在曠野之中,色彩有些泛黃。不遠處是如今“幸福家園”的航拍圖,一幢幢四五層樓高的小洋房鱗次櫛比,村中公園樹木郁郁蔥蔥,游步道依水蜿蜒,令人心曠神怡。
一旁的村民說,照片里村邊上的集體廠房已經有新變化——今年又造更高大的新廠房,廠房門前的水泥路還在澆筑,就已經被人租走,年租金達100多萬元。
街的中間,立著幾組銅像:有耕田的老黃牛,有陪著孩子看書的母親,有正在鋸板的父輩……這是沙畈村承前啟后的歷史,無聲講述了墻上醒目的“移民精神”:顧全大局、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擔當圖強。
1993年,因金華市建設沙畈水庫,原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5個村整村搬遷至現在的蔣堂鎮,并在2019年完成了行政村規模調整,合并為現在的沙畈村。回想起當年的艱苦歲月,70歲的村民鄭文朝仍歷歷在目:剛遷移下來時,周邊都是柏樹林,村里都是黃泥路。最早村里只有3戶人家造得起三層樓房,其余都是平房。因為建房負債,村民大多數出去打工。
如今,村里柏油路平坦開闊,文化廣場整潔美觀,還建起了法治文化長廊,村民不僅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隨著城鄉融合發展,沙畈村周邊企業和商鋪逐漸集聚,不少村民的房屋都可用于出租,又多了一份額外收入。現在鄭文朝的子女都已在金華城里買房安居,也將老人接了去。但他仍喜歡回村里住:“村里環境好,門口就是廣場,氛圍也很融洽。”
對話數據
沙畈村作為移民村,有什么不同?
金華市婺城區沙畈村村支書虞錦明說,90年代剛移民下山時,因為窮,移民村曾被人看不起。經過這20年的發展,我們不僅變好了,也更自信了。
多年來,沙畈村先后實施道路、管網、綜合樓等各類建設項目30余個,累計總投資超過2061萬元。村里不僅建起文化街、文化廣場,還建起了集體廠房,美了環境也鼓了腰包。
鏡頭·縮影
67歲的張志新是沙畈村的老支書。他從1999年任村支書,直到2020年交棒。
上世紀90年代末,為了謀求發展,移民后的沙畈村將目光鎖定在技術含量不高、入行門檻低的木材加工業,木板廠讓村民年收入提高很多。但鋸板機粉塵和噪聲污染大,村里到處是木屑,到處堆著木板,臟、亂、差的環境一度讓村民“喘不過氣”。
一邊是村莊環境,一邊是經濟發展,如何取舍?在“千萬工程”推進中,沙畈村下決心關停木材加工廠。張志新至今還記得當時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的情景,“廠關了,眼前的生意就沒了,起初村民很難同意。”但是為了子孫后代的環境和村莊的長遠發展,村按照重大事項決策流程,對拆除252家“三合一”鋸板廠進行表決,并得到了村民認可,村里黨員干部帶頭關停,僅用一個月完成了全村拆除工作。
陣痛之后是美麗蝶變。沙畈村摸索出了一條條新出路——來料加工業、商貿服務業、四村聯建綜合服務中心等產業項目。村民陳惠智是村里最早一批開木板廠的村民,他對村里的發展變化頗為滿意:“當時關停確實有損失,但長遠看得到了更多獲得感,這筆賬算對了。”如今,村莊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富裕村,村民過上干凈和樂的美好生活。
對話數據
20年來,沙畈村最大的變革是什么?
沙畈村的上一任村支書張志新說,當屬為了環境整治,關停全村的木板廠。
木材加工業曾是沙畈村移民后的支柱產業,但其引發的系列環境問題凸顯。為了村莊的可持續發展,沙畈村痛下決心,鐵腕關停鋸板廠252家,推動村莊環境和發展方式產生質的改變。2022年,沙畈村完成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217%。目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500萬元,集體資產近5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居蔣堂鎮首位。
千萬工程在婺城
46歲的虞錦明沙畈村現任村支書
“上任村支書后,壓力挺大,頭發都脫了3塊。老支書和鄉親們盯著我,必須要干好。”
67歲的張志新沙畈村前任村支書
“黨的政策好,加上年輕人頭腦活絡、思路開闊,比我們老一代強,這幾年村里越來越好。”
“千萬工程”實施20年,村支書們牢記囑托,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步一個腳印走。20年來,沙畈村從臟亂差到如今不斷奔向共富美景,是“千萬工程”在婺城的一個縮影。
20年久久為功,“千萬工程”深刻改變了婺城鄉村面貌。過去的婺城,“城是城,鄉是鄉”,城與鄉之間有著不小的差距;如今的婺城,鄉村經濟蓬勃發展,城鄉融合、同奔共富。美麗鄉村的內涵也被重新定義。
20年來,婺城區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超過12億元,建立了政府投入引導、農村集體和農民投入相結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持續推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進步。如今,婺城區村級集體總資產已達38.65億元,實現全區總收入3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行政村全覆蓋,經營性收入50萬完成村占比由0.78%提升至51.64%。婺城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107元提升到30054元,達到631.8%的增長速度,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16。實踐證明,農村人居環境的大力整治與持續建設,給農民帶來了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和美好生活。
20年里,全區建成了省級共同富裕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帶1條、省級示范鄉鎮7個、省級特色精品村25個、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1個,完成美麗庭院創建農戶數3.8949萬戶,創建省A級景區村莊136個。放眼婺城鄉村,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資源變資產,一個個村莊被喚醒、重塑、更新……從南山麓到北山腳,“千萬工程”在婺城落地生根,滿眼村美人和、產業興旺,一幅幅鄉村振興壯美畫卷已然鋪陳開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