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吳秉翰 王靜姝)殘疾群眾在外出時或多或少都會遇上這樣的難題:雨天易滑、如廁不便、業務辦理時標識不易辨清、無障礙設施不全……無障礙環境,是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人員生活的重要措施。
近日,記者前往城西街道雙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發現樓下有4處無障礙停車位,殘障人士可優先停車,方便他們出行辦事。進入服務中心后,殘障人士可以乘坐無障礙電梯或扶著防滑扶手上樓梯,前往社區的服務大廳。
在二樓大廳,記者看到一系列助殘配套設施。無障礙閱覽室中有許多用盲文編著的觸覺書籍,以及可以文字轉音頻的盲人文字掃描儀,讓視覺殘障人士也能漫步書海,享受知識給予心靈的浸潤。大廳內還有可臨時借用的輪椅和拐杖、殘疾人康復運動器材、無障礙休息區,以及改造后的低位服務臺。在衛生間,洗手池和坐便器都有扶手,坐便器旁還有緊急按鈕,使用者如有困難可以按下按鈕聯系服務中心前臺。服務中心里的細枝末節將“無障礙”服務延伸到社區的“神經末梢”,讓特殊群體實現生活“無礙”。
隨后,記者前往鳳山街與解放西路交叉口,發現附近的紅綠燈都設有“殘疾人按鈕”,并且配備音響。視障人士如果需要單獨過馬路,可以語音喚醒手機中的“春芽地圖視障版”,直接聯動到路面上的路面設施,知曉紅綠燈的亮燈情況。
雙龍社區黨委書記孫錚告訴記者:“我們雙龍社區有不少老舊小區,設施不夠完善,之前也收到群眾反映殘疾人、老年人出行方面存在困難的問題,后續我們會繼續將殘疾人無障礙改造項目逐步擴展至整個轄區范圍,為殘疾人和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創造便利條件。”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也是殘疾人的迫切需求。對殘疾人這樣的特殊群體來說,受到一些客觀存在的限制,外面的世界在很多時候是可望而難及的遠方。為優化無障礙環境,提升轄區殘疾居民、特殊困難老年群體的生活環境,婺城以點帶面,逐漸構建一個從進入小區大門到回到家門口的閉環式無障礙出行環境。
近年來,婺城區還堅持走進殘疾人家庭,不斷完善服務內容,竭力為殘疾人打造有溫度、有情懷、無障礙的居家生活環境,為殘疾人群體開展地面平整及坡化、蹲便改坐便、加裝扶手或抓桿等無障礙改造項目,并根據殘疾人不同需求,為其“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區殘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婺城完成無障礙社區建設1個,重要公共服務場所無障礙改造15個,無障礙進家庭89戶,努力為殘疾人群體提供方便舒適的生活及出行環境。今年,區殘聯計劃結合凈居亮居項目,為85戶困難殘疾人進行居家環境提升,不斷完善服務內容,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