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將盡,經過半月春雨,婺城區箬陽鄉第一批早茶終于迎來了“遲到”的采摘季。
在箬陽鄉南坑村錦科茶廠,伴隨著炒茶機的轟隆運作聲,負責人余志洪正在和茶廠工人交流生產細節。攤青、殺青、理條成形、攤涼回潮、干燥......箬陽龍珍以“長、窄、平”為優,茶葉講究箬葉形、箬葉香,需低溫烘烤,茶葉的烘烤溫度、烘烤時長都影響著茶葉的外觀顏色以及茶香的散發。
“雖然因為春雨比原計劃時間推遲了半個月才開始采摘,但因為高山茶的特殊生長條件,實際上茶葉的質量依然很好。”據悉,箬陽龍珍茶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二葉,以本地鳩坑群體種為主,龍井43、白葉一號、迎霜嫩葉等為輔。鳩坑茶相對一般茶樹生長期更長,山區常年的充沛水量、光照,又使得鳩坑茶適應低溫和降水,所以更能經受凍雨天氣的影響。
“別忘了我們的家鄉茶。”據悉,作為經營箬陽茶的第二十七代傳人,剛開始工作時,余志洪的父親總希望余志洪能將箬陽鄉的茶記在心里,此時回憶起父親的話,余志洪的眼神更加堅定。
在箬陽鄉不久前舉辦的婺城區第六屆茶文化節開采節活動上,余志洪向記者介紹,鄉里許多茶農家里往往不具備足夠的茶葉再加工條件,不僅如此,許多茶農以個人單位賣茶,往往需要將自家采好的茶葉在當天背出茶山售賣,賣不掉的茶葉又再背回山上,如此幾次,不僅費人力,也消耗了茶葉的品質,降低了茶農本可以賺取的收入。而今,錦科茶廠擁有茶園面積兩百多畝,其余還會從全鄉茶農手里收購鮮葉,既節省了茶農自己制茶售賣的時間精力,又能方便集中產銷,幫助本地茶農增收,帶動箬陽鄉的村民奔共富。
“每年采茶季我都會過來,一天最少可以賺兩三百。”錦科茶廠工人廖風基高興地向記者說道,廠里十幾臺制茶機正一刻不停地工作著,空氣中彌漫著新茶的清香。以茶共富,不僅是將茶農自家的茶葉統一收購、再加工,避免因為個人條件不充分而使茶葉損失折價,而且在每年的采茶季,茶廠都會雇傭部分當地或周邊地區的村民進廠幫忙,幫助村民增收。
從種植到銷售,從品牌到文化,如今茶產業已經成為箬陽鄉的核心產業,錦科茶廠以鳩坑茶走上共富路,箬陽鄉也以“茶經濟”跑出了“加速度”。
(見習記者 姚婷文 沈思懿)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