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瑣碎與匆忙中,我們總渴望那一抹遠方的詩意。走進古城,漫步街頭巷尾,品味煙火日常;走進古鎮,翻開古老畫卷,一磚一瓦皆是滄桑;走進古村,溪水潺潺記錄過往,雞鳴犬吠似是田園樂章。五月的婺城,正等待著你去揭開美麗的面紗……
01聆聽一座古城的輕嘆
東漢設縣、三國分郡,隋代建州,婺城的故事從一座圍城開始。幾經戰亂風雨,幾度時光更迭,婺州古城屢毀屢建,仿若秋去春來。這座古城,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靜靜地佇立在婺江之畔。
曾幾何時,沈約的一壺酒,發起了登樓題八詠、首開詩韻風的古文運動;李清照的一壺酒,道出了“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的千古絕唱;朱大典一壺酒,留下了誓死守城門、丹心照汗青的英雄史詩。
巍巍佛塔,是古城的守護者,它見證了佛事鼎盛的虔誠,也見證了烽火臺上的悲愴。老街牌坊,則記錄著百姓安逸自得的煙火日常。每一塊石板,每一道門檻,都承載著古城的歷史與文化。
漫步在古城的街頭巷尾,那踱步在大道上的老者們,他們白發蒼蒼,腳步卻依舊穩健。他們是否就是這古城的靈魂,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訴說著那些塵封的歲月。老祖母推著嬰兒車迎面走來,車里沉睡的寶寶那么小,那么小,她眼角露出笑意,那是一種從心底涌出的溫暖和幸福。
五月的空氣中彌漫著花香,或濃或淡,交織成一曲美妙的樂章。這香味,如同古城的歷史一般綿長,卻又在某一刻突然變得五味雜陳。前味是甜蜜的含笑花香,中味是襲人的橘花香,后味則是沉郁的松香。還有那槐花香,落了一地,被過往的人們無意間踩出瘀痕。這,或許就是古城的韻味吧,既有歲月的沉淀,又有生活的痕跡。
這條路上,曾經走過無數的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他們或一片丹心照汗青,或舍生取義青史留名,或文才出眾馨香永駐。他們的名字,如同這古城的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心中。而我,只是這漫長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卻也被這古城的韻味所深深吸引。
站在古城的最高處,俯瞰整個城市。那滔滔的江水,仿佛就是古城的血脈,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那遠處的山巒,則如同古城的脊梁,支撐著這座城市的繁榮與昌盛。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這古城的懷抱中得以生長和繁衍。
在古城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一段屬于它自己的故事。那些曾經發生在這里的往事,或許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淡去,但它們所留下的痕跡和記憶,卻永遠地鐫刻在了這座古城的靈魂之中。
古城是一部不用導演的電影,頻頻躍出彼此對照的分鏡。它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底蘊,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恬淡滋味。
02在先賢故事里讀懂人文雅畈
雅畈是婺城區的文化名鎮,它如同一幅古老的水墨畫,靜靜地鋪展在江南的綠水青山之間。這里,每一磚每一瓦都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每一條街巷都回蕩著先賢的足音。
或許,我們了解雅畈的故事,要從南宋時期的婺州開始,那里曾是葉衡的故鄉。葉衡,一個以清廉著稱的丞相,他的故事至今仍在雅畈流傳。他曾任戶部尚書,面對鹽稅虧欠的問題,他上奏宋孝宗,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終得到了皇帝的贊賞。葉衡的清廉,不僅贏得了皇帝的贊譽,更成了雅畈人的驕傲。
雅畈葉氏一族,相傳為葉衡的旁系后裔。他們以葉衡的清廉品格為榜樣,激勵著族中的子孫。葉敬甫,雅畈葉氏的先祖,他的故事同樣令人敬佩。他的兒子不慎燒焦了鄰居的稻田,葉敬甫主動賠償,并親自下田耕作,最終收獲了豐碩的稻谷。這個故事,成了雅畈人傳頌的佳話。
在雅畈漢灶村,傅喜榮的故事同樣廣為流傳。傅喜榮,一個勤奮好學的少年,最終中了狀元。然而,他的父親卻因為鄰居建房的事情而心生不滿。傅喜榮在京城得知此事后,寫信回家,勸父親以和為貴,讓出三尺地基。這個故事,最終演變成了“和謙巷”的佳話,成了雅畈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雅畈老街的七家廳,見證了一個少年的成長與擔當。這里,一個失去丈夫的寡婦,靠著勤勞的雙手,將孩子撫養成人。孩子不負母親的期望,考取功名,為母親建造了七家廳。這個故事,如同古鎮的脊梁,支撐著古鎮的精神。
石楠塘村的徐氏家族,以其嚴明的家規,維護著家族的長久興盛。徐際兆,徐氏的先祖,他的善舉更是古鎮的傳奇。他不喜奢華,常衣著樸素,云游四方。某日,他見錢塘江漲潮,災民流離失所,便沿途買糧,賑濟災民。這個故事,成了古鎮的驕傲。
古鎮雅畈,不僅有豐富的人文故事,更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這里的古街巷,青石板鋪就,兩旁是古樸的民居,飛檐翹角,古色古香。石楠塘村的石砌祠堂,恢宏質樸,拱門巷悠長,民居精致優雅。這里的人們靠水吃水,一架竹排通城鄉,運載著青石、毛竹及各色貨品,孕育了原生態的碼頭經濟。
古鎮雅畈是一座由先賢故事串聯起來的文化讀本。這里,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故事,每一塊磚瓦都承載著歷史。
03古村橋畔一條溪流的守望
在古老的婺城大地上,有一條蜿蜒的溪流,名曰白沙溪。它不似長江黃河那般波瀾壯闊,卻以其涓涓細流,滋養著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白沙兒女。在溪流的一側,有一座古橋,名新昌橋,它靜靜地橫跨在溪水上,見證了無數個春秋的更迭。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薄霧,灑在新昌橋的石階上,你漫步于橋上,感受著歲月的沉淀。橋下的溪水潺潺,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那三十六堰,如同歷史的印記,記錄著白沙溪的過往與今朝。
相傳,白沙溪流域本西高東低,水位落差大,險阻無數。被后人尊為“白沙老爺”的盧文臺,披荊斬棘,擊退洪水猛獸,以近似唐代修筑都江堰的技術成功治理白沙溪。《白沙圖志》等文獻對各處堰壩的具體位置做了詳細記載,并載有布局圖。時光綿延千年,“白沙溪三十六堰”尤有受益農田27.8萬畝,至今仍有19座堰在發揮作用。
站在橋頭,望著遠處的洞山,重巒疊嶂,云霧繚繞。山腳下,新昌橋村的輪廓漸漸清晰,古村的寧靜與和諧,讓人心生向往。村中的徐氏宗祠,歷經滄桑,依舊屹立不倒,它見證了徐氏家族的榮辱興衰,也見證了新昌橋村的變遷。
沿著溪邊的小徑,緩緩前行。溪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如同無數顆跳動的珍珠。溪邊的柳樹隨風搖曳,柳條輕拂水面,蕩起一圈圈漣漪。偶爾,幾只水鳥掠過水面,留下一道道優雅的弧線。
坐在溪邊的一塊青石上,閉上眼睛,聆聽著大自然的聲音。溪水的流淌,柳樹的沙沙,還有遠處傳來的幾聲雞鳴犬吠,構成了一曲和諧的田園交響曲。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塵世的紛擾,只有寧靜與和諧。
午后,走進新昌橋村的文化禮堂。禮堂內,古老的座椅,高掛的燈籠,無不透露出一種懷舊的氣息。仿佛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那個純真的年代。村民們在這里相聚,看電影,聽戲曲,孩子們歡天喜地地玩耍,這是一幅多么溫馨的畫面啊。
走出禮堂,來到了鄉愁記憶館。館內陳列著新昌橋村的歷史文物,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一段記憶,講述著一個故事。在這里,可以看到徐氏宗祠的模型,看到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布局圖,看到村民們的生活照片……這些,都是新昌橋村的寶貴財富。
夕陽西下,站在新昌橋上,回望著這片土地。白沙溪的水依舊在流淌,新昌橋依舊靜靜地守望著。你知道,無論時光如何流轉,白沙溪畔的守望,新昌橋的守候,都將永遠延續下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