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潮宏攝
進入六月,在婺南山區一帶,山野間成片的箬葉開始成熟,村民們又開始忙碌了起來。
近日,在沙畈鄉青草村,村民張彩琴戴上草帽,腰挎柴刀,結伴上山采摘新鮮箬葉。“我們這里山清水秀,產出的箬葉又大又香,特別適合包粽子。”張彩琴興奮地介紹了起來,野生的箬葉大多生長在高山上,非常綠色健康。
沙畈鄉山林面積約有28萬畝,其中竹林面積高達七分之一,清澈甘冽的山泉水澆灌下,這里的野生箬竹面積大,產出的箬葉具有葉面寬闊、柔韌性強、氣味清香的顯著特點。
“不夸張的說,動作嫻熟的村民一天能采上千斤箬葉。”張彩琴介紹,隨著箬葉成熟季的到來,屆時山林間隨處可見采收箬葉的村民影子,采收期可以一直從6月持續到9月底。
山上采摘忙,山下加工點同樣忙碌。
這些天,各個箬葉合作社正在調試設備,為即將到來的箬葉烘干工作做足準備。據了解,全鄉目前有十多家箬葉合作社。村民們把當天從山上采收的新鮮箬葉賣給合作社,合作社經過分揀、修剪、捆綁等程序后,送入烤房烘干,最大限度保存箬葉的鮮香品質。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都有上千噸箬葉從沙畈鄉銷往全國各地。
近日,走進位于沙畈鄉周村村的共富工坊,20余名工作人員正分工有序,有人包粽子,有人煮粽子,還有人打包發貨。“沒想到共富工坊剛建成不久,訂單就源源不斷了,最近大家都在加班加點趕制粽子。”該共富工坊負責人蔣云飚高興地說。當地百姓將這些粽子取名為“林下粽”。箬葉本就是林下資源,包在里面的板栗、豆類都是林下的生態農產品,連蒸煮用的水都是一類飲用水,這樣的粽子可以說是大自然的饋贈。
從鮮箬葉的采收烘干,到由箬葉制作的“林下粽”等食品,經過多年的發展,沙畈鄉的箬葉經濟初步形成了產業鏈。其實,早在多年前,當地的黨委政府就在思考:箬葉如此暢銷,是否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盡可能提升箬葉的經濟價值,并帶動其他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進一步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增收。
帶著這樣的思考,他們前往湖南等地學習調研,并與高校對接合作,嘗試把一片箬葉做成一個大產業。在多方的努力下,面對野生箬葉生長規模呈現萎縮的態勢,2023年,沙畈鄉投資建設50余畝粽葉栽培基地和1000余畝粽葉撫育基地,大力推進箬葉“野轉家”人工栽培;今年又建成粽子加工基地,不斷延鏈補鏈,逐步形成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箬葉食品生產的完整產業鏈條。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做好箬葉的生態產業‘大文章’,不斷夯實完善各個產業鏈,用最地道、最豐富的資源推動形成沙畈最有前景、最能致富的產業。”沙畈鄉相關負責人范怡介紹,將這片曾鮮為人知的“土葉子”發展成增收致富的“金葉子”。
(記者 彭麗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