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 陳心宇)近日,記者來到婺城區將軍路軍官公寓,叩響了喻友清老兵的家門。門扉應聲開啟,一塊“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赫然入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1990年3月10日,那是深深烙印在我心底的日子。”喻友清回憶道,“全村的父老鄉親都來為我送行,母親在一旁悄然抹淚,父親則反復叮囑我要聽黨話,要好好干。那一刻,我暗暗下定決心,要為家人爭光,更要為家鄉、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歲月在這位已退役十余年的老兵臉上留下了痕跡,卻絲毫未能磨滅他對軍營的深情回憶。他出生于湖北武漢的一個偏遠農村,家庭的艱辛使他自幼便懂得了責任與擔當。面對“光榮當兵,保家衛國”的號召,他以青春熱血書寫自己的報國之志。在軍營中,喻友清憑借出色的表現被選入“尖刀連”,并在一次次摸爬滾打中錘煉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他的軍旅生涯充滿了挑戰與榮耀,從普通士兵成長為技術骨干,再到連隊管理骨干,還榮獲了多次三等功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每一步都凝聚著他的汗水與努力。退役后,他并未停下腳步,而是將部隊的精神帶到了地方,繼續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恰巧,喻友清正在服役的兒子喻軍煒近期剛好休假在家。這位榮立二等功的00后婺城籍現役軍人,臉上洋溢著與父親相似的堅毅神情。“在大學期間,我也曾陷入過迷茫。”喻軍煒話語中透著幾分坦誠,“但《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給了我極大的啟示。一個普通士兵都能成為兵王,我為何不能?我要在軍隊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找到生活的意義。”于是,他選擇了投身軍營,迎接挑戰與改變。
他第一次接觸狙擊槍時,眼中閃爍著對未知的好奇與渴望。負重四十公斤奔襲數十公里,幾個小時紋絲不動地趴在樹叢中觀察敵情,武裝泅渡千米起,每一次都是對體力和意志的極限考驗。手、腳、肩上布滿了水泡,腮部被救生衣磨破,被草叢中的蚊蟲叮咬,甚至被松鼠咬傷,這些都成為家常便飯。在一次次的磨礪中,喻軍煒變得堅韌而強大。當他手捧二等功獎章的那一刻,心中涌動的不僅僅是勝利的喜悅,還有對自己選擇的無悔與自豪。他說:“每一次扣動扳機,都是對自我的超越;每一次瞄準目標,都是對夢想的追求。”
“我和兒子都選擇了從軍這條路,因為我們深知,國家的安寧富強離不開每個人的付出。”喻友清向記者說道,“作為軍人家庭,我們更應以身作則,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希望軍煒能夠繼續在部隊中鍛煉成長,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兩代人的從軍之路,盡管時代背景不同,但那份對國家的熱愛與忠誠卻一脈相承。喻友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兒子樹立了榜樣,而喻軍煒則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為父親增光添彩。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共同書寫著屬于這個家庭的“兩代從軍夢”,也激勵著更多有志青年投身軍營,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