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城區,人聲鼎沸的鬧市中,幽深僻靜的小巷里,都開著不少“寶藏店鋪”。
在白龍橋鎮長樂街19號,就有一家回頭客頗多的裁縫鋪。沒有招牌門頭,環境素雅簡單,但只要路人問起哪里能改衣服,街坊們都會笑瞇瞇地說:“去愛麗看看嘛,老板娘手藝好、價格便宜,沒有什么是不能改的。”
布如手中墨,衣是無聲詩。店主徐愛麗端坐在四、五平方米的室內,總是衣著得體,伏在一臺老式西湖牌縫紉機上熟練地拆線、縫織,時不時抬起頭跟等候的顧客聊聊天,爽朗的笑聲在裁縫鋪回蕩開來。
19年間,手頭的縫紉機換了五、六臺,同行們也大多改行易址,徐愛麗的小鋪前卻總是顧客不斷。“這腰也太緊了,我可沒有模特身材。”客人打趣道。一邊聊著天,徐愛麗手上的活兒卻沒停過,對著顧客拉尺量身后,她左手拿著拆線針,右手拈起黑色的闊腿褲,銀色的針在褲腰處閃閃發光,伴隨著腳下“噠噠噠”的聲響,不多會兒,一條合身的褲子就改好了。
每一家“解憂小鋪”,老板們都有各自的經營智慧。與愛麗裁縫鋪一簾之隔的,是永正鎖業。
掀開門簾走進去,何文兵正埋頭忙著手中的活計,身旁滿滿二十抽屜鑰匙胚子和各式門鎖,觸手可及又井然有序,后方一副桌椅隔出一塊休息空間。一年四季,從早晨7點一直到晚上9點,這份并不起眼的小生意,何師傅已經干了近30年。“靠著這家小店,我買了房子,供兒子讀了書。”
時光不會辜負認真生活的人。30年間,鑰匙的流行趨勢從金屬形態逐漸轉變為指紋、人臉識別,為了不掉隊,何師傅拿著各式鑰匙一遍遍拆卸研究,雖然鉆研的并不是消耗品,但換過數不清的平價鑰匙,也“伺候”過價值上萬元的智能鎖,日積月累的經營為何師傅積累了好口碑。
能堅持下來的店也都有不可替代性,這些年,何師傅與街坊們相處融洽,別看一個攤位只有幾平方米,但輻射的卻是附近多個小區、上萬人的生活。需要配幾個備用家門鑰匙、給舊柜子換個鎖芯、上門安裝智能鎖時,街坊們都會第一時間走進永正鎖業,末了,也會留下一句溫暖的“幸虧有你”。
“武師傅,幫我給這鞋底上圈線吧,還能堅持穿倆月,明年再換新的!”來自原馬海地村的趙奶奶自來熟般地拉開椅子,一邊聊起家長里短,一邊排隊等候武師傅修鞋。夕陽西下,居民們卸下一天的疲憊,三三兩兩前往古廊橋納涼,這也是武師傅每天最忙碌的時間段。
一打開工具箱,武師傅就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主場,修鞋子、雨傘、書包帶等信手拈來,生活瑣事也聊得眉飛色舞,但更多時候,他都扮演著忠實的傾聽者角色。“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有人學業壓力大,有人婚姻不和睦,有人工作不順利,我可能給不出什么有用的建議,但是能幫他們釋放下緊張焦慮的情緒也是一樁好事。”武師傅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生活哲學,他精進著手藝,也見證了無數人的光陰故事。“焦慮沒用,活好當下最重要。”
武師傅的小鋪位于兩棟民房間狹窄的通道口。為了讓前來的顧客能有個暫時落腳的地方,他特意準備了幾張木椅擺在工具箱旁。人流稀疏的時候,他就打個小盹兒。隔壁的水果店香氣四溢,時間就在這閉目養神間慢慢流淌。
記者手記:
人來人往的婺城街頭,你或許從未留意過,會有這樣一些小鋪,它們沒有顯眼的招牌,也沒有豪華的裝潢,只是提供一些小修小補服務,如同小草,頑強生長,微不足道,但它們卻是城市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載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依托,將人與城市溫暖連接。
縫縫補補才是人間煙火。小店雖小,但值得我們珍視,保護它們的生存空間,支持它們的有序發展,讓它們繼續活躍在城市的街頭巷尾。
(記者 梁亞偉)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