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記錄平凡人的故事,也就是記錄我們這個時代。
75年前,美麗的新中國成立了。也有無數的人,在這一年迎來新的生命。他們與新中國同齡,與新中國共同成長,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發展的親歷者。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本報推出“我和新中國共成長”系列報道,邀請來自各行各業的干部群眾,講述他們親歷新中國成長的故事。其中,有一直追求純樸山歌夢想的非遺傳承人,有下山移民迎接新生活的村民,有在大山深處一心為民的老支書,還有從教數十載的教育工作者……每個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每個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們面對生活的樂觀和心中對未來的希望,還有每個人身上的“中國夢” 。
【人物小貼士】夏月秋,女,1949年7月出生于婺城區長山鄉長山三村,現居住于城東街道青春路社區。從一所村辦小學的民辦教師,到鄉中心小學的公辦教師,到學校的校長,經歷過復式班教學、考上師范逆襲、素質教育探索的歲月,她的身上有著很多時代的烙印。她說,34年從教經歷難忘,75年人生沒有虛度。
“樹要根好,人要心好”
1949年,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卻是中國歷史翻開新篇章的重要年份。
這一年,我在一個大家庭中出生了。父母生了10個兒女,養活了6個,我是家中的第9個。我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覺得自己比姐姐哥哥都幸運。
但是面對著連年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老百姓的生活仍然舉步維艱。小時候家里窮,缺衣少食,大家經常餓肚皮。不過,即便生活苦,父親還是經常說,樹要根好,人要心好,做人要做善良的人。母親告訴我,幫別人就是幫自己。向上向善的家風,吃苦耐勞的家教,深深影響了我。
1966年初中畢業,我本來想考高中,卻因“文革”而失學。回到村里務農后,我也沒有消沉,迅速投身火熱的農村建設中,先后當過民兵連副連長、糧食保管員、出納,一天掙7個工分,能為家庭分擔不少。
“不管怎樣,一個也要認真教”
公社里的文書看我能吃苦,又為人和善,就推薦我去當民辦教師。1971年2月,我到長山鄉東陳村的村辦小學報到。11個學生,5個年級,在一個教室上課。有的年級只有1個學生,有的2個,有的3個……我下定決心,不管怎樣,一個也要認真教。
這種方式叫復式班教學,簡單說就是,同一堂課上,先給一個年級的學生上課,讓其他年級的學生預習或做作業,其他以此類推。復式班教學,雖像打仗一樣強度大,但卻是當時應對師資缺乏的有效辦法。
接著,我到長山鄉石獅子頭村的村辦小學教書,負責一至三年級的復式班教學。在這里,我學會了給學生打針、剃頭。知道我會剃頭后,村里老人們紛紛上門,找我剃頭。我欣然幫忙,與父老鄉親的關系更親了。
后來,我又去了長山鄉楊林村村小教書,調到長山鄉中心小學教語文兼班主任,班上語文成績始終名列全區前茅。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教育事業迎來春天的年代。1982年,我幸運地趕上了民辦教師考師范的好時候,開始了逆天改命之旅。我在抓好教學的同時,爭分奪秒地復習備考,白天耕耘講臺,晚上挑點夜讀,終于考進衢州師范學校。
在師范學校,我如饑似渴地學習,每個學期都是“三好學生”。學校每月發9元9角飯票和菜票,還有2元5角補貼,解決了生活所需。這段學習時間雖然只有兩年,卻是我作為一位教師的真正起點。
1984年,我被分配到蔣堂鎮中心小學教書,內心充滿了陽光和喜悅。第二年,我當上學校教導主任,并教畢業班語文,成績始終是全區第一。
“要辦就辦最好的農村小學”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中國教育發生重大變化的關鍵期,素質教育這個名詞開始流行起來。
1991年,我受命擔任蔣堂鎮中心小學校長。上任伊始,我就有個想法,要辦就要辦一所最好的農村小學。向城里優秀學校看齊,學校要辦出特色,學生要注重個性發展,走出一條素質教育的路。
頭一件,學校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少年警校。學生安全,對學校是千分之一,但對家庭是百分之百。成立少年警校后,在我擔任校長的11年里,學校沒有出過任何安全事故。
第二件,科研興校強師。學校成立了科研室,對每位教師要求,每學期一篇論文,每年一個課題。在此基礎上,還要求年輕教師,每周完成2張毛筆字、5張鋼筆字、5張摘抄,在職進修大專本科。
第三件,特色育心育人。學校建立少先隊,開展環保教育,率先在課間操時跳集體舞,開展暑假夏令營,舉辦免費興趣班,推廣普通話。這些對當時鄉村教育而言,都是新鮮事物。
辦學的四梁八柱立起來了,教學環境也要跟上。1998年,在我四處籌集資金下,學校建起了第二幢教學樓。這是一幢四層樓房,擁有各功能室,18個教室,基本滿足教學需求。
學校發展蒸蒸日上,教學質量更上層樓,但我發現,老師們的體檢單上,很多都有膽囊炎。問過醫生,才知道,是長期不吃早飯的后果。學校經商量,率先在食堂為老師提供早飯,我又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從1984年至2002年底,我在蔣堂鎮中心小學度過了19個春夏秋冬。在這里,我一心一意撲在教學上,當上校長后又全心全意辦校,讓一所不知名的農村小學蛻變為浙江省鄉村教育的一面旗幟。
對這個充滿活力的時代,我不負期望;對當地父老鄉親,我沒有愧疚。但是,一雙兒女沒時間管,這成了我唯一的遺憾。
“抬起頭來,辦一所愛的學校”
2002年底,我受命擔任區里民工子弟學校的校長。當時,我就告訴老師們,我們要抬起頭來做人,辦一個民工子弟愛的港灣,辦一所愛的學校。
去之前,我知道這里的學生生活困難,但實際家訪后,他們的生活條件還是突破了我的想象。有一次家訪,我看見學生的全家擠在一個工棚里,這個家庭有3個男孩在我校上學。我鼓勵他們的父母,你們讓孩子上學,已經是超前思想了,要堅持下去。
有的學生連每月50元的餐費也交不起,學校籌集資金,想方設法讓孩子吃得飽、盡量有營養。民工家長的下班時間遲,學校就開設免費托管班,家長什么時候來接,老師什么時候下班。
剛接手時,學校里只有140名學生,第二年就招到400多名學生,到最后600名學生全部招滿。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工子弟學校合并掉了。
退休后,我又于2007年12月擔任區退教協會會長、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區教育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為著“一老一小”的事忙碌,參加宣講團,發揮余熱,貢獻力量。
34年從教歲月,如白駒過隙;75載人生,如滄海一粟。我始終堅持這樣一句話,人要不斷確定目標,不斷向自身挑戰,不斷鞭策自己努力向前。只有這樣,才能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讓所有的夢想都一一實現。
【記者手記】夏月秋是幸運的,她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走上民辦教師崗位,搭上考師范的班車,在素質教育的東風中探索鄉村教育。每一程,她都走得很堅實,步履鏗鏘,意氣風發。究其原因,有時代的造勢,有機遇的眷顧,更有她一以貫之的努力。我想,這也正是普通人能從她身上汲取力量的地方,每一份努力都不會被辜負。
(口述:夏月秋整理:馬曉芬)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