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高歌起,無限生機綻沃野。
日前,在位于婺城區長山鄉的婺城區第一良種場內,智慧農業示范園一期已經完工,一幢幢智慧玻璃溫室拔地而起,計劃于2025年陸續投入使用。現代種業創新中心已經結頂,雙龍實驗室地下室土石方開挖已經完成,后續各項建設如火如荼。
作為浙中現代農業共同富裕先導區項目,智慧農業示范園規劃占地1048畝,建成后將成為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智慧農業園區;雙龍實驗室將聚焦生物種業、現代農機、農產品質量與營養健康三大方向,打造“人才匯聚、資源共享、合作創新、國內一流”區域性科創平臺;現代種業創新中心將聚焦優勢物種開展聯合攻關,打造成為浙中種業創新高地。
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其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科技化的特點,為農業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提供了新的機遇。引進和建好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婺城區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
2024年,婺城區緊緊圍繞農業農村工作重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錨定穩產保供、產業升級、“新農人”培育、片區發展等重點領域,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翻看這一年農業農村發展成績單,滿目碩果累累。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關鍵在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婺城區石道畈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示范項目現場,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格局已然形成。該項目涉及瑯琊鎮泉口村、長山鄉石道畈村等7個行政村,建設面積5487畝,其中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5202畝、新建高標準農田285畝,建成后有助于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提高經營主體種糧積極性,助力實現糧食穩產保供。
從貧瘠土地到沃野良田,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不僅改變了農業生產面貌,而且拓展了村民共富路徑。項目通過土地流轉,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周邊以資源入股的村民獲得穩定收入來源,實現集體、村民“雙富”。同時,輻射帶動長山鄉石道畈村、長山二村、長山三村、長山四村、楊里村等多個村莊“三產”融合發展,鄉村游蓬勃開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婺城區持續挖掘“土”資源,放大“特”優勢,提高“產”效益,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在帶活一域經濟、帶富一方百姓的同時,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2024年5月,婺城區入選2024星級“土特產”培育示范區。
作為金華兩頭烏豬的核心產區,目前,婺城擁有金華兩頭烏養殖企業4家,存欄10113頭,年出欄14110頭,雖然總量不算大,但多為精品化養殖,產品附加值高,加上后端專賣店的鋪開、一二三產的融合,實現了品牌化溢價、產業鏈賦值。如今,以金華兩頭烏為代表的婺城區“土特產”方興未艾,金華佛手、金華茶花、婺禾富硒米、婺城茶葉、奶牛乳品、無抗鴨蛋……每一個“土特產”,都是推動群眾增收致富、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動寫照。
“千萬工程”持續提升,和美鄉村建設是魂。雅畈鎮漢灶村已有2200多年歷史,因漢代灶燒制陶而得名。講述千年婺州窯故事的婺州窯博物館,跨越千年歷史的斗牛活動,每周一期的鄉村劇場,主題多元的鄉敘讀書會,每逢重大節日出現的“漢風雅韻”文化市集……漢灶村的“歷史文化味”引來眾多游人。2024年底,漢灶村列入全省第十三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建設。
2024年,婺城區和美鄉村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建成65個省級和美鄉村達標村,完工5個省級未來鄉村,完工第十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重點村莘畈鄉祝村村、2個一般村新獅街道高村、白龍橋鎮古方村。同時,出臺全市首個鄉村經營培育行動實施方案(試行),啟動首批鄉村經營培育試點村10個。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村占比82.63%,較去年同期增長25.35%。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放眼婺城大地,一個個涉農項目加速推進,一項項農業產業振奮人心,一座座美麗鄉村煥發新顏,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展望2025年,婺城區將拉高工作標桿,聚焦縮小“三大差距”持續發力,奮力實現“農民+低收入+村集體”全面增收,繼續繪就沃野好“豐”景。
(記者 馬曉芬)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