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浙江日報記者 陸欣 來逸晨 本報記者 周金權)近日,婺城區好樂耕省級農事服務中心一派繁忙景象。3條全自動播種流水線通過機械臂精準抓取秧盤并完成碼垛作業,身著工裝的工作人員在車間內穿梭忙碌,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
清晨6時,育秧員兼生產部部長祖洪影便一頭扎進了32℃的恒溫恒濕出苗室,開啟了“育苗巡檢”。“這兩天室外氣溫逐漸上升,秧苗出土相對快一些,要適當把溫度降一降。”她一邊觀察秧苗拱土情況,一邊比劃著手勢。一旁的搭檔張帥迅速上前,熟練地操作溫濕控制按鈕。
隨著智能溫控系統的無聲運轉,90平方米的出苗室(暗室)內12000盤秧苗正經歷著生命的蛻變——這項“疊盤暗室催芽技術”,將傳統催芽周期從5到7天壓縮至48小時,且有效提高出苗率10%以上,育秧技術水平在行業內處于領先。
在這一過程中,祖洪影和同事需要時刻關注不同稻種的生長差異,詳細記錄每個秧盤中稻種的浸泡時間、播種均勻度、暗室催芽時間等。一旦發現異常,便迅速調整。
這個由28名青年組成的技術團隊,平均年齡27歲,卻已累計改良傳統育秧工藝12項,年生產能力可達75萬余張,覆蓋近3萬畝水稻種植面積。“雜交稻品種的種皮較薄,浸種時間要短一點;千粒重大的種子,播種密度要稍高一點……”采訪過程中,談起各水稻品種的特性,張帥如數家珍。
“以前育秧全家老小齊上陣,現在手機下單就能輕松搞定。”白龍橋鎮種糧大戶楊桂芳道出了現代農業服務的變革。他家的稻田已連續多年托管給好樂耕,出苗率穩定在90%以上。如今,這種“保姆式”的托管服務已覆蓋金華市本級及蘭溪、東陽、龍游等地,年服務能力達30萬畝次,每畝節約種植成本80至150元。
科技是引領農業發展的首要動力,也是激發糧食生產潛能的關鍵變量。育秧員,正是隨浙江“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不斷深化而誕生的新型專業人才。對這群以85后、90后為主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育秧,更要將現代科技運用到農業領域。
這段時間,一撥又一撥的種糧大戶前來好樂耕“取經”,祖洪影和同事時常在育秧車間和數字教室間來回奔波,保證生產的同時盡可能為農戶們答疑解惑。
“我們的早稻得了立枯病,老辦法不管用了。”來自東陽的陳苗苗帶著十幾個老鄉組團來“學藝”。祖洪影講課時,她聽得很認真,不時舉著手機邊拍邊記,生怕漏掉一個要點。
一天下來,祖洪影的手機響個不停,陸續有農戶想要預約服務。“今年我們的計劃是培育早稻秧苗近2萬畝,目前已接近滿負荷運作。”祖洪影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