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區將軍路124號,國網金華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的斜對面,有一處與眾不同的建筑,條石做臺階,青磚砌墻,門額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門內聳立著一座小樓,一看就有不少年頭。
門旁掛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建于1962年,原金華中醫醫院住院部,省內典型的近代醫療公共建筑。
如今,該建筑已不再作為治病救人的醫療場所,但仍有一些患者記得這里中醫妙手回春的故事,以及童年時在這里玩耍的過往。
仿蘇式風格
又融入中國傳統建筑特色
拾階而上,走進這處建筑的大門,地上鋪著青磚,兩邊是一層樓房子,用一道圓形拱門連接著。拱門上有紋樣裝飾,頂部的墻體呈波浪形,中間高兩邊低。如果不是拱門上醒目的“住院部”三個大字,會以為進入了一座園林,小巧,古樸,別有韻味。
穿過拱門,是一片小廣場,面積不算大,也鋪著青磚。邊上的欄桿很有特色,用磚頭拼起一個個“工”字,多個“工”字連接在一起,中間空出來的地方又像“中”字。小院里有人居住,并不熱鬧。眼下正值春天,地上的青磚縫隙里,長出棵棵小草,為小院帶來一些生機。
小廣場的北面是一幢三層小樓,用青磚建造,講究對稱,樓梯位于正中間,左右兩邊都是房間,各有兩根青磚砌的外柱。二樓和三樓之間的外墻上,有用水泥雕刻的畫,畫框也呈對稱型——中間是圓形,里面雕刻著鳥,兩邊的畫框像大花瓣,每朵“花瓣”里雕了兩條魚。看得出來,這些圖案和分布都經過精心設計。幾十年過去,鳥的羽毛、魚的牙齒清晰可辨。
說是三層樓房,其實有兩層位于廣場的水平面上,另一層得從廣場上下臺階才能到達。這一層無人居住,臺階上長了不少苔蘚。
總體來說,在市區現存的眾多醫療建筑里,這一處非常特別。
這處建筑有什么特色,為什么會成為婺城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記者請教了金職大設計學院老師胡波。
在胡波看來,這里的主體建筑有明顯的仿蘇式建筑風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的蘇式建筑不少,包括政府機構、學校、醫院、供銷社等公共建筑,其最大特點是平面左右呈中軸對稱,外立面講究橫豎向的韻律與比例,墻體、廊柱等用大面積的青磚或紅磚砌筑并外露本色,局部用立體線條和浮雕增強視覺效果。這處1962年的建筑還融入中國的傳統建筑特色,比如人字坡大屋頂,吉祥花鳥的水泥畫裝飾等。更為巧妙的是,它還根據地形的特殊性,把底層部分置于院落地坪之下,并用回轉的樓梯連貫一體,做出中國古典園林曲徑通幽的韻味。
短暫的治病歷史
見證一家醫院發展
60多年前,這處建筑為何拔地而起,又留下怎樣的杏林佳話?
記者咨詢了金華市中醫醫院75歲的醫生平卸奶,他為我們揭開神秘的面紗。
1958年,金華市中醫醫院誕生,最初由7個中醫聯合診所和一個牙科診所組成,后來合并成3個診所。
在金華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官網里,有關于中醫醫院的歷史沿革介紹:“院址分設三個門診部:西市街91號為第一門診部,勝利街79號為第二門診部,建國路172號(現為將軍路124號)為第三門診部(內設住院部)。1962年年底,將軍路住院部建成,改第三門診部為住院部。”
“大概老中醫們喜歡傳統文化,所以把房子造得古色古香。”平卸奶猜測。
那時,第三門診部的對面是金華地委,沿街分布有多家單位,還有一些居民小區,前來診所求醫問藥者不少。住院部以收治骨傷病人為主,骨傷科醫生黃乃聰非常有名,為浙江省中醫骨傷科三大流派之一的奠基人。“那時人們跌打損傷后,喜歡找中醫診治,不僅金華本地人來這里治療,就連江西、安徽的病人也過來。”平卸奶說。
醫院發展迅速,1966年,住院部遷至勝利街79號。到了1971年,撤銷西市街門診部和將軍路門診科室,全院集中到勝利街79號,就是四牌樓一帶,將軍路住院部改作職工宿舍。
再后來,中醫醫院在江南建造新樓,院址搬到雙溪西路,勝利街79號成為分院。
在中醫醫院60多年的辦院歷史中,位于將軍路的院址只發揮了短暫的作用,但它見證了一家醫院從無到有、從零散到集中、從小到大的過程。
有人記得醫生
有人來此玩耍
城市在一天天長大,市政府南遷,老居民也漸漸搬離,60多年過去了,如今知道中醫醫院將軍路院址的人并不多。但是,每當路過這里或目睹它的圖片,還是會勾起一些人的回憶。
“這里我知道,在明月街和將軍路交叉口往東200米左右,靠路的北邊。”家住婺城區羅店鎮的82歲老人胡佩康回憶道。小時候,他住在市區清波門一帶,知道當年金華市區一些有名氣的中醫組建了醫院,其中一名叫許永茂的中醫看兒科疾病,遠近聞名。有一次,年幼的胡佩康肚子疼,父母陪他找到許永茂診治。
市民黃秋芳退休多年,她不知道這處院址,但知道許永茂,知道他在中醫兒科方面的名氣很大。“有一次,我兒子發高燒,當時許醫生已經退休,我找到他家里給我兒子看病,他只開了一劑中藥,我當時還有點疑慮。結果一劑藥喝了,病就好了,讓人佩服。”黃秋芳回憶說。
20世紀80年代初,10余歲的梁超住在將軍路一帶。有個朋友住在中醫醫院將軍路院址,他常過去玩。“當時三層樓里住滿人,我沒有進過房間,就到最下面那層樓里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戲,那時候小,也沒覺得這里的房子有什么特別。”梁超說。后來,他搬離了這一帶,但每次路過這里,還會想起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這里我很熟悉,它的邊上有條小弄堂,弄堂的那頭就是我家,我和姐姐每天到五中上學都要經過這里。有一次我感冒了,爸爸媽媽忙,姐姐陪我到這里看病。”看到中醫醫院將軍路院址的照片,我市作家劉重華打開回憶的閘門,她有名初中男同學住在這里,因為受了挫折,一周沒去上課,劉重華在周末發動十幾名同學去他家做思想工作。第一次走進三層宿舍樓,發現這里干凈又明亮,綠化也很好,同學們都覺得這里是個好地方。被同學打動的男生,在周一就回到學校,十幾名同學受到老師表揚。
市民張先生以前就注意過中醫醫院將軍路院址,因為它又矮又舊,獨門獨戶,為此有點好奇。近幾年,不知道哪個部門給這里的建筑翻新改造,比以前漂亮顯眼了。
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文保部主任李倩說,2008年,這里的建筑還是老模樣,翻新改造應該是近幾年的事。
求醫問診、玩游戲、看同學……小小院落里留下串串往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省內典型的近代醫療公共建筑會迎來更多的發現者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