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的分析
佳村村民金聲揚在尋找資料中,驚奇地發現,早在2005年,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仲富蘭教授就提出了中國舞龍的“金華發源說”。
在他編輯的《民俗文化傳播》文集中,一篇民間傳說《舞龍的來歷》也是通篇落腳于金華縣。
為了核實金華這個版本的傳說,他曾經到當時隸屬金華府的衢州多次考證,均無果,想不到,竟然在磐安對上了號。比如金華所轄的磐安縣有一處靈溪院遺址,即今玉山中學址,建于清順治十二年(1655)。康熙十八年趙衍為之記,院僧振濟有《靈溪雜詠》詩傳世。“這可以作為中國舞龍金華發源地之說的旁證。”
2006年,更有人考證出中國舞龍的故鄉就在金華所轄的磐安縣玉山鎮境內,主要根據流傳較廣并被海峽兩岸民俗界所認可的民間傳說《舞龍的來歷》,其中提到了幾個地名“靈溪”、“奇靈山”以及“正月十五舞龍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的習俗,民間傳說引述的所有地名、溪流等都在“金華縣”。而且上述地名都可以在磐安縣的玉山鎮的佳村找到,并有族譜和縣志等有史可查。
那么,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實地探訪:龍頭、龍身、龍尾
為了讓我們心服口服,佳村的三位村民一定要我們到實地看看,眼見為實。
村子位于磐安縣北部山區,平均海拔600米,距離縣城55公里。傳說中的靈溪就從這個村穿過,途經玉山鎮注入鄰鎮尖山鎮五丈巖水庫,最后匯入曹娥江,長約20公里。
現在的靈溪流向,為自西北向東南,在佳村的東西兩頭,出現了兩次大角度改道,均拐西而去,扭成了兩個“N”型:一處在奇靈山前,一處在龍尾巴山前。溪水不東流,本來就讓人好奇,在人定勝天的年月,村里曾想取直改道,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這更讓當地有說不完的故事和傳說。
靈溪上的兩孔石拱橋——“靈溪橋”,是靈溪最好的佐證,它最后一次重修為1963年。修前為木廊石橋,從建筑風格即可追溯到清初,究竟初建于何時村民說還不知道。
站在橋上,溪岸兩邊皆是參天古木,盡管葉落樹禿,只剩蒼勁有力的樹枝四處交錯,顯示其久遠的年代。村民說,夏天時,兩邊的綠蔭遮天,把溪里擠得密不透風,溪水里盡是斑駁的陽光,根本看不出下面的水流。
民間傳說中的靈溪院,是個僧院,正對著靈溪橋,現在已被改造成廠房,曾作玉山中學校址,尚存塔園遺址,原來石砌的曲塔早已不復存在。據《東陽縣志》(康熙刻本)記載,建于清順治十二年(1655)。康熙十八年趙衍曾著碑記,如今遺址內尚保存著四塊碑石,其中一塊為慶善庵碑志,落款時間更早,為“明崇禎九年仲春”。
從佳村往北步行五分鐘,我們來到傳說中的奇靈山前,這座傳說中的“高山”如今只剩海拔650米,看上去更像一塊突兀的大巖石。
村主任胡德偉告訴我們,佳村附近一帶都是丘陵,只有這奇靈山是巖石。原來奇靈山懸崖間還建有一座龍王廟,上山砍柴、采藥、放牧的村民路過都會對龍王磕頭燒香。據稱,曾有取鳥蛋、割草的大人小孩跌落崖谷,但卻化險為夷,并無生命之虞。
不過現在眼前的巖石上,水波紋路很神奇,酷似鱗片,猶如人工雕刻一般。
問及奇靈山得名的來歷,村中老人開始也眾說紛紜,不過,“奇靈山”又稱“靈山”倒是有個出處,唐代詩人顧況的《從剡溪到赤城》一詩在唐中期頗具影響力,詩云:“靈溪宿處接靈山,窈窕高樓向月閑。夜半鶴聲殘夢里,猶疑琴曲洞房間。”剡溪在新昌,赤城在天臺。詩中“靈溪宿處”是說顧況從天臺到臨海途中,曾夜宿靈溪附近的靈溪驛。當地村民認為“靈山”即奇靈山。靈溪驛是水陸交通交替點,就在佳村的前身西周畈(唐朝村名),解放前佳村仍是三府必經之路。
在村中央有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村大隊室。緊挨著大隊室是幾戶木結構的老宅,住著三戶姓胡的人家。空房已被拆了,一處宛如龍頭的巖石終于現形。龍額頭則一直延伸到了三戶胡家戶中。
胡家的后門有兩口水井,井套是清代加上去的,令人奇怪的是井壁并非用石塊砌成,而是一整塊巖石,天然而成,兩口井大小十分對稱,連井水的深淺都一樣,清澈的井水從未干枯,歷代村民稱這兩口井為龍眼。關于這兩口井的傳說也有很多了,但從建村起,落井的人有,卻從未有人在6米多深的水井里淹死過,讓人嘆為神奇。
龍頭則在村中央,而龍身和龍尾則散落村周圍,距離佳村分別有一公里的靈溪之畔,也是由巨大的連綿的巖石山體構成。這也和民間傳說中“巨龍被斬,被分割的身體”散落靈溪天然契合。
在佳村不遠處還有一塊蟄伏的大巖石名叫“化龍巖”,傳說是巨龍被分割后的龍身;村后的來龍崗,地形勝似龍脖子,令人奇怪的是此處2畝山土與附近山土顏色截然不同,上面一層是金黃色,下面是紅土,而四周都是黑色的山壤土。歷代村民認為這是龍脖子在流血,所以世世代代不準在此掘土,只要挖到下面的紅土,不管是誰都要殺羊祭拜。至今村里還保持著這個規矩。
擁有眾多含龍字地名
“不僅是靈溪、靈山地名的契合,一個小小的村莊擁有十余處含龍字的地名,這本身就是一個罕見的奇特現象。龍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信奉的圖騰,我們希望能夠及時挖掘、整理、恢復、開發這一獨具特色的‘龍文化’,為新農村建設增加一抹文化的力量。下一步我們將更改規劃紅線,就保留古民居、‘龍跡’一帶的保護工作做出新的部署,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磐安縣玉山鎮黨委書記孔令維躊躇滿志。
佳村確實含有龍字的地名很多,從佳村往西南面約一華里為“花龍塢”,往前毗鄰的叫“金釵龍”。
如今的東周畈已經成為一片良田,其中有個唐代“墟日遺址”(也叫“市日”——“趕集的日子”)就位于“龍頭丘”,解放前佳村正月十五舞龍燈都要在這里停歇并開始在空曠地盤龍,因此這塊原來的空曠地就有了“蟠龍”這樣響當當的地名。挖地三尺就能發現磨得光溜溜的古代磚頭。
沿著靈溪上游行走1.5公里,尚有西塘龍、黃龍、青龍、長龍等含龍字的地名。在這個小村莊的周圍,還有一些叫長蛇等和龍緊密相連的地名,村西的大比頭(音)還有一個群龍匯集比武的民間傳說。
舞龍之鄉,古韻猶存
實地回來,在陳亨和家里,他拿出了一堆資料,放在我們面前。他說,這是村里成立了佳村挖掘整理靈溪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后,大家一起收集的。
村里的《周氏宗譜》中記載,佳村原來是周姓的繁衍之地,遷居此地為隋代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后分為西周畈、東周畈,東周畈唐代為各路商賈中轉的集市,從這里穿越村中的“三州古道”即可前往越州(紹興)、臺州和明州(寧波)。佳村至今還保留有蜿蜒的鵝卵石道。
300多年前,東周畈逐漸衰落,外姓陸續從異鄉遷入,形成了如今幾十個異姓和諧雜居的“碼頭文化”。因為外姓的遷入,村里一直不設宗祠,而形成了僧院眾多的宗教文化。佳村一華里半徑內一度擁有六庵四廟,至今仍有下覺庵石碑和捐助碑等遺存。村中的龍潭,據《東陽縣志》記載,唐朝宣統年間改為放生潭,至今光緒三十年立的放生潭石碑仍在潭前。
佳村近代出過革命黨人大愷法師、同盟會會員孫豈香等,歷史學家吳晗幼時曾隨父親到建于唐天佑年間的下覺庵就讀,下覺庵正是建在村民俗稱的“龍尾巴”上。
提起磐安玉山舞龍,孔令維給了我們一些資料——
靈溪之南畔,有玉山古茶場,晉代始建茶場廟,宋代元年重建,元明清興盛。茶場廟有春社和秋社。春社迎燈舞龍,秋社迎大旗演社戲。
如今古茶場已成為了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古代玉山百姓趕茶場的民俗活動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玉山迎大旗已載入吉尼斯紀錄。一手操辦此事的孔令維說:“迎龍燈舞龍燈的歷史也與茶場廟同步,每年從正月十三的元宵節晚上開始。”
《玉峰周氏家譜》中有一首清代周顯岱作的《玉山竹枝詞》說的就是玉山舞龍:
“上元燈火賽龍形,龍首龍尾骨節靈。年少女郎連袂出,看燈都集煮茶亭。”
玉山舞龍的風俗也印證了中國舞龍的發源地在磐安是名符其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