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心鋪筑一路幸福
——婺城區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工作綜述
p> “戴上助聽器,你們大家說話我都能聽見了。”“做了白內障復明手術我都能穿針引線了。”“裝了假肢,我又能到工廠上班了……”樸素的語言,傳遞的是殘疾人內心的喜悅。從2008年開始,婺城區殘聯圍繞“扶殘助殘加快科學發展,共建共享同奔小康社會”的主題,積極推動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進展,共享小康工程為婺城2026名殘疾人撐起了一片明亮的天空。
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是當前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工作從2008年開始實施到2009年進一步完善,婺城區殘聯以“細”、“全”、“活”為三字口訣,扎實推進小康工程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雅畈鎮漢灶村曹清華,視力殘疾一級,一出生就伴有眼疾,隨后雙眼完全失明,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家庭開支全靠同樣是殘疾人的丈夫打工賺錢,每月的收入只夠維持基本的家庭開銷。根據“單獨施保”的政策,現在曹清華可以享受重度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金,從2008年7月起,每月可以領到180元救助金,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提高到了每月204元,緩解了家庭壓力。
曹清華只是眾多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受益殘疾人中的一個。實施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沙畈鄉山腳村樓啟有,2007年駕駛拖拉機發生車禍,成了植物人,前后20多萬元醫藥費使家庭陷入困境。小康工程實施后,樓啟有享受了重度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和居家安養,每月有500多元的固定收入,這一筆錢猶如雪中送炭,緩解了樓啟有家的經濟壓力。白龍橋鎮東俞村的王臨向,十幾年前遭遇車禍失去右腿,賠償的假肢用了將近10年早已不能再用,得知殘聯要免費為其安裝價值一萬多元的假肢,王臨向感激地說:親生兒子也沒有對我這么好啊!
竹馬鄉里梅村劉卸明17年前上山砍樹,被突然倒下的樹枝壓斷了脊椎骨神經,造成下半身癱瘓,而當時,他們的女兒才六個月。“幸虧政策好啊。”談起一路走來的艱難,劉卸明的妻子禁不住感嘆,政府一直在關注他們的困難,他們是最早一批納入低保戶的,重度殘疾人托安養工程實施后,劉卸明又成了第一批享受托安養工程的殘疾人,除了低保金,他每年還可以領到3750元的居家安養費,相當于每月有了500多元的固定收入。劉卸明經常對前來看望他的殘聯工作人員說:“我躺了十多年,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老是拖累家庭,現在終于感覺又回到了社會中。”
截至2009年12月,婺城區共有持證殘疾人7587名,納入重度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1237名,共發放補助資金290萬元;2009年享受康復工程殘疾人487名,共投入資金115.3萬元;前不久,婺城區又榮獲第一批“全國白內障無障礙區”榮譽稱號;納入重度殘疾人托安養工程303名,發放補助資金99萬元,有效改善了重度殘疾人的生活護理條件。僅2009年,整個殘疾人小康工程受惠人數就達2026人,各級財政共支出補助資金504.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