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全市各縣(市、區)民政局長匯聚婺城,共同交流民政工作經驗,婺城區民政工作受到充分肯定。
近年來,婺城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區關于加快農村社區建設的系列部署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因地制宜、規范完善、科學高效”的工作思路,立足實際,大膽創新,強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09年底,我區已累計建成100個農村社區,計劃到2012年底,所轄540個村中60%完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任務。目前,絕大多數建成的農村社區管理服務運轉正常,初步構建起以農村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農村現有管理體制不變,功能健全、運轉規范、有序正常的工作機構和服務體系。農村社區的建設進一步深化了村民自治機制,增強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意識;促進了基礎設施投入,優化資源配置,改善了村容村貌;拓展了服務領域,發展了衛生文化事業,促進了農村的祥和穩定。
一、農村社區建設主要做法和成效
1.堅持因地制宜,明確社區建設思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因地制宜,制訂出臺婺城區《關于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印發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的通知》以及《關于明確農村示范社區建設及考核驗收工作的通知》等,提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明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工作內容、實施步驟和考核標準,為做好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根據任務指標和建設要求,按照村莊大小和村莊布局,按一村一社區或多村一社區為模式,統一規劃社區建設布點,使社區有一定的服務人口和輻射服務面積,并逐年按規劃分布實施。同時,要求圍繞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追求千篇一律,不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有多少力量辦多少事情。
2.加強指導培訓,突顯社區建設特色。結合各村的基礎條件、區域位置、人文環境以及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加強對各社區建設的規劃和業務指導,加強交流學習,采取以會代訓的形式,對鄉鎮分管領導、民政助理員進行農村社區知識講座和業務培訓,并多次組織村書記、主任到湯溪鎮下新宅村和義烏市早溪塘村等地觀摩學習典型經驗,提高建設村的思想意識和直觀認識。用城市社區建設的理念指導農村社區的建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村落文化,實行社區的差異化、特色化建設,挖掘和展示“一區一品、一村一貌”,如雅畈徐店的“東方斗牛”、羅埠下章村的古村落、蔣堂下尹村新村新貌、白龍橋洞溪“華東汽配第一村”等特色文化,提升了農村社區的文化內涵。
3.整合各方資源,夯實社區建設基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社區建設并給予政策傾斜,從2007年起區財政安排落實試點專項經費,整合有關部門為民服務設施資源,規范制度和服務內容,統一制作標牌及農村社區工作臺帳;各建設村也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對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改建、擴建和新建等渠道,以村原有設施為基礎,加強社區的陣地建設,完成農村社區建設的村均建立了集管理、服務教育、文化、活動等功能為一體的村級社區服務中心,實施“四五”工程,即:建成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辦公室、黨建活動室、老年活動室、治保調解綜治室、圖書閱覽室等五個室,農村社區志愿者服務站、農村社區幫扶救助服務站、衛生計生服務站、科技信息服務站、環境衛生監督站等五個站,社區志愿者服務隊、環保護綠隊、護村隊、文化娛樂隊、體育健身運動隊等五個隊,完成了一個農村社區公開欄(黨務、村務、財務)、一個社區活動宣傳欄、一個文化娛樂活動場所、一所農村村民學校、一套健身器材和街路門牌的五個一設置。
4.堅持以人為本,健全服務體制機制。緊緊圍繞便民、助民、利民的目標,從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實際問題入手,突出農村社區服務功能,積極為群眾提供高效、暢通、便捷、優質的服務,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建立了集中辦公制度、辦事代理制度以及鄉村聯席服務日等制度。通過創新活動載體,發揮了村民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作用,切實提高社會各界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老干部、老教師、老黨員、老農民的作用,不斷壯大志愿者服務隊伍,各建設村基本組建了由在村離退休干部、退休教師、老村干部、老黨員參加的社區服務隊、健身運動隊,老復員軍人、民兵參加的護村隊,有一定文藝專長和文藝愛好居民參加的文化娛樂隊等等。
5.建立激勵機制,推進村民自治進程。完善指導標準和評價體系,根據農村社區建設目標任務和考核驗收標準,以自查與督查、平時檢查與年終考核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量化考核,并根據考核情況,采取“以獎代補”形式扶持農村社區建設,并開展先進評選表彰。理順社區內各種關系,明確職責分工,強化民主管理,根據“四個三”工作目標和體制機制建設任務要求,深入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同時,積極探索建立以現有村委會黨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為基礎,農村居民廣泛參與、各類社區組織合作互動的農村社區民主治理機制,有序推進農村社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穩定發展。
二、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幾點思考
農村社區建設在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農村資源整合、深化村民自治、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要真正使農村社區建設取得實效,符合農村發展實際,滿足農民的客觀需求,應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1.整合資源,加強協調,形成合力。農村社區建設面廣、量大,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把農村社區建設擺上重要位置,加強工作協調,統籌各部門為民服務的內容和措施。要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為契機,結合“創建小康示范村”和“星光老年計劃”等,按照“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理念,整合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場地、器材,完善社區服務、活動用房建設,加快推進“四通四改一化”為重點的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使村民能切實感受到農村環境的變化和生活的便利帶來的實惠。
2.實事求是,有序推進,忌快求穩。根據我區各鄉鎮(村)的實際情況,制訂完善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有條件建的先建、建設意愿強烈的先建。并結合新農村建設,找準工作定位,加強工作指導,把重心下沉到社區、落實到社區,把公共服務延伸到社區,增強工作凝聚力和推動力。要結合農村區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自然文化資源,打造農村社區文化品牌,形成鄉村特色。
3.外講形象,內強素質,重在服務。在健全完善農村社區建設的同時,強化宣傳引導,切實增強農村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實現由動員式參與向主動性參與的轉變,努力打造和諧農村社區。要加強隊伍建設,選拔農村優秀人才進入村級組織班子,使之成為農村社區建設的組織者、管理者、服務者,并以培訓會、考察觀摩、專題輔導等形式開展培訓,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逐步推進農村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職業化。(作者系婺城區民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