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更多"三沉"式干部
當前,我們正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精神,著力二、三產業共同推進、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著力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全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這些目標任務,干部是關鍵。
我們的干部隊伍總體上是有戰斗力和創造力的,但也有一些“應付”式的干部,對情況不明不白、看問題不深不透、做事情不痛不癢,這樣下去怎么得了?你“應付”工作、“應付”組織、“應付”群眾,那么組織上就只好先“對不起”你。因此,迫切要求廣大干部轉變作風、提高素質,做到“四個提升”。
要提升觀念。干部一定要有全局意識,以大海一樣的胸襟、境界和氣勢來謀劃發展,自覺把工作放到科學發展大局中去定位、去推進。要有干事創業的追求,干部就是“干事”,一方面是名詞的“干事”,就是必須當好人民群眾的“干事”,真心誠意地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面是動詞的“干事”,就是要真正想干事、敢干事、會干事、干成事。
要提升能力。干部要有“兩把刷子”:一把是坐下來能研究問題、提出思路、拿出辦法,另一把是走出去能協調工作、解決矛盾、辦好事情。這就要求每一個干部自覺地加強學習和實踐鍛煉,要求我們大力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著力提高廣大干部的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能力。
要提升作風。廣大干部要真正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扎實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沉下心,就是要真正把心思放下去、沉下去,懷著感情、帶著責任,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一心一意為發展謀思路找出路;沉下身,就是要走出機關,深入基層去體察民情、體驗民生、體
會民意,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沉下力,就是要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抓工作落實上,親力親為、盡心盡力,務求干一件成一件、見效一件。
要提升實效。就是要實干實效,干工作不搞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敢于負責、一抓到底、務求見效。一個好的干部,并不是他比別人有多少特異之處,而是他想問題、做事情總是比別人多思考一點、多用心一點、多負責一點,多了這幾個“一點”,工作成效就會大不一樣,工作水平也就大不一樣。
——資料來源:2010年3月17日《人民日報》
文化論壇
經濟上創造奇跡,文化上創造輝煌
連日來,發揮文化產業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出新貢獻,成為今年兩會內外熱議的一個話題。
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生產力。發展文化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戰略支點。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到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高度,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文化產業發展在思想認識上有了新的飛躍。
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們積極規劃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重組文化產業結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文化產業活力大大增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步入協調快速發展的良性軌道。從2003年起,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5到6個百分點,增長勢頭明顯快于一般經濟領域。北京、上海、廣東、云南、湖南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文化產業逆勢而上,200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超過62億元,同比增長42%,躍居世界第三;新聞出版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0%,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實踐充分證明,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利于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利于擴大就業和創業,它不僅關系文化本身的發展,而且關系貫徹科學發展的全局,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水平、進入新階段,進一步增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覺性,進一步發揮文化產業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中的獨特作用,文化產業發展面臨新的重大任務和戰略機遇。
從需求結構調整的角度看,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將由生存型、溫飽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轉變。按此標準,我國文化消費支出總量應該達到4萬億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1萬億元,居民文化消費的潛力還遠未得到釋放。在高度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從供給結構調整的角度看,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高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無不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發揮文化產業易與新技術對接、創新應變能力強的優勢,拓寬服務消費,加強和改善服務業的供給能力,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文化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文化,不僅是國家騰飛的軟實力,也是科學發展的硬支撐。以文化為驅動力,依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肩負拉動消費、促進和諧、增強信心、推動科學發展的神圣使命,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定會進一步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推動經濟進入更高發展階段,形成可持續發展和持續創造財富的能力,在經濟上創造奇跡,在文化上創造輝煌。
——資料來源:2010年3月10日《人民日報》
熱點評論
實報必查查實必究失職追責
日前,河北省紀委通報了查處石家莊團市委原副書記王亞麗造假騙官案的最新進展。王亞麗及幫她騙官、謀財的9名干部已被移送司法機關。對其他涉案人員,也正在深入調查之中。這起案件是由有關部門根據群眾實名舉報嚴肅查處的,體現了實報必查、查實必究、失職追責的堅決態度,體現了堅決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風的戰斗精神。廣大干部群眾無不為之拍手稱快。
王亞麗不擇手段、造假騙官長達10多年,盡管她機關算盡,但終究沒能逃脫人民群眾雪亮的眼睛。正所謂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任何人試圖靠欺騙手段謀取官位,可能得逞一時,但絕不會得逞一世。同時,這也啟示我們,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風,必須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的力量。對群眾舉報特別是實名舉報,要舉報一起、查處一起,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王亞麗造假騙官之所以多次得手,主要是少數干部不負責任、不講原則,甚至提供幫助造成的。這些干部,有的是工作不細、把關不嚴,有的是迫于壓力、不敢較真,有的是心存雜念、討好賣好,有的是權錢交易、明知故犯。盡管他們的動機、情節、性質不一,但都給黨的形象抹了黑,嚴重損害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力。這次處理9名干部再次表明,不管是什么人,一旦違紀違法,都必將受到嚴肅處理;一旦失職失責,都要對后果負責任。
王亞麗造假騙官案件的發生,突出暴露了一些地方干部人事工作紀律松弛的問題。各級組織人事部門要舉一反三,認真清查干部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整肅干部人事工作紀律,堅決堵塞投機者鉆營的漏洞。所有組織人事工作干部,都要增強原則性、責任心和紀律性,不為人情所縛、不為關系所擾、不為壓力所懼、不為私利所惑,嚴把選人用人關,以鐵的紀律保證選人用人風清氣正。
——資料來源:2010年3月16日《人民日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