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寺東大殿

應縣木塔

八詠樓

洞山塔
2“我出發的時候基本上一個人在跑”
我出發的時候基本上一個人在跑,身邊的一些伙伴對這個(指文物保護)也沒有太大興趣,到今年剛好十年。十年里,跑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古建筑,對自己的專業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十年前,我只有滿腔熱情。
學習古建筑,應該找一個切入點,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皇家建筑,因為它代表了封建社會最高的營造技術。皇家建筑里面有宮殿建筑、園林建筑,還有一些寺廟建筑、壇廟建筑,它們都體現了封建時期的等級制度、審美情趣。中國古代建筑基本上分成三大段:最下面是臺基層,中間這一段是屋身層,最頂上的叫作屋頂層,中國所有古代建筑都是這個模式,只是針對不同等級的建筑或者說針對不同的地方特色的建筑,它才有所改變。就像我們看到的臺基部分,在北京故宮里面,它就做得比較高大,太和殿,乾清宮,它的屋身也比較大,五間七間九間十一間不等。到了老百姓的開間,也就三間五間。屋頂部分,北京皇家建筑用的都是琉璃瓦,民間建筑用的只是一些小青瓦。像金華也好,北京也好,它之所以被稱作古城,不光光是它擁有標志性建筑,它還應該有一些民居建筑,綠葉配紅花,眾星拱月。這些民居建筑面臨的狀況很尷尬,宮殿建筑、寺廟建筑它可能保留非常完好,但民居建筑因為各種原因在城市改造過程中逐漸消失了。像北京原先有7000多條胡同,現在留下來的胡同大概也就1000條,80%的胡同在這些年的舊城改造中拆毀了。
中國建筑的一大特點是墻倒屋不塌。古建筑周圍有一些門窗、墻體,它不起承重作用。真正起到承重作用的是這些梁,這些柱子,也就是說這些墻體倒塌以后,這個房子不會有所改變。1999年,麗江發生過一次很大的地震,在地震過程中,很多現代建筑已經倒塌了,但是古建筑基本上都完好地保存下來。最主要的就是它具備“墻倒屋不塌”這么一個特性。就是墻面都已經塌了,它的骨架還在。看過北京的皇家建筑,我又跑到蘇州去了,蘇州的園林建筑也是我的一個興趣點所在。蘇州園林代表我們江南獨有的一種建筑特色,它把建筑和周圍的一些山形地貌植被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也是北方建筑所不具備。就像這個藝圃,明代的一個園林,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諸如唐伯虎、文征明等人的書法題刻在里面,應該說是彌足珍貴。像同里的退思園,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了,這個園林特別小,也就這么一點點而已,但是在這個有限的空間里,它把建筑、水系、山石、植被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步一景,無論你站在哪個角度看這個園林都很漂亮。這邊的怡園,建筑里面的隔扇通過陽光的照射,有一個很完美的呈現,在現代建筑里面這些都無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