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僅40歲的著名報人、《京報》創辦人邵飄萍被軍閥張作霖父子殺害于北京天橋。毛澤東對邵飄萍的評價:“還有邵飄萍。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張作霖殺害!
1926年,邵飄萍英勇就義時,年僅40歲,在其短暫的一生,卻擁有著眾多光彩耀人的頭銜:“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享有特派員稱號的新聞記者”。他首創新聞編譯社,是中國第一位關注通訊社的著名記者;他創辦《京報》,為職業辦報人,培育人才,著書立言,為中國新聞教育之發端,為我國新聞學創始人等等。在眾多光環中下,“一名記者”,也許是邵飄萍眾多頭銜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但卻是跟隨他時間最長,貫穿他一生的身份;也是對其終其一生的職業最簡單直白的表述,在近14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邵飄萍寫下了大量優秀的爭論和新聞評論,目前僅收入在《邵飄萍選集》中的就有300多篇,共計50萬余字。邵飄萍對其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從年少時的業余通訊員開始到為報殉國,從未曾有過猶豫和改變。正是因為這樣的執著,鑄就了邵飄萍一代名記的光輝一生。
2 立志要做新聞記者
邵飄萍青少年時即以早慧聞名于鄉里,讀書期間,已經對新聞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遍覽《民報》、《新世紀》、《清議報》、《新民叢報》上發表的文章,萌發了“要做—新聞記者的動機”。于是,他就利用課余時間給上!渡陥蟆吠陡,被《申報》聘為“訪事員”。這是邵飄萍最初當上“記者”的時期,雖然是從業余通訊員做起,卻因此和新聞事業發生關系。
在同學張任天的記憶中,邵飄萍在浙高期間,“喜歡寫稿,便外出到處采訪,連鴉片館也去。他的文章寫得既快又好,我們都很推崇他!贝蠹s1908年春天,杭州各公立、私立學校在梅登高橋體育場聯合舉行運動會,在老師包蝶仙指導下,邵飄萍和兩個同學編印了一份油印小報。這是他正式辦報的一個小小前奏曲。張任天回憶說:“這次運動會,由于我和邵飄萍、陳布雷三人不愛運動,所以都沒有參加競賽項目,但又不甘寂寞,于是三人一合計,就辦了個《一日報》,因為運動會只開一天,所以就取了這樣一個報名。三人分了工,陳布雷為編輯,我和邵飄萍為訪員……這是我們三個人辦報生涯的開始。陳布雷也說過這是“練習新聞事業”,對于他日后成就辦報的宏圖大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那時,清末明初的普遍社會心理對報紙從業者十分鄙視,報社的主筆、訪員都被看做是“不名譽之職業”。邵飄萍在《實際應用新文學》中說過,社會之所以不重視訪員(記者),“半由了對于新聞事業重視之觀念,半由于訪員者于上述弱點之外,更多不健全之分子,不能自重其人格!币环矫媸怯捎谏鐣脑,對于新聞事業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訪員自身的弱點,比如缺乏新聞只是和訓練素養,還有許多不能自重人格的不健全分子。在邵飄萍之前,梁啟超、于右任等人都是政治家辦報,從來沒有“記者”這個職業有過比較多的關注,即使在更早的王韜文人辦報,也不過是空谷足音,個別的例子。因此有人說“正是從黃遠生和邵飄萍開始,真正提升了新聞記者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他們開辟了職業報人的道路。”
3 “以新聞記者終其身”
1909年邵飄萍畢業后,回到了家鄉,繼續為《申報》撰寫金華通訊,被該報聘為地方通訊員。在1911年浙江宣布獨立后,他懷著為民主共和和二戰的激情奔赴杭州,協助著名報人杭辛齋創辦浙江軍政府機關報《漢民日報》,任主筆并兼職《浙江軍政府公報》編輯,從此開始了他的職業報人的生涯。1913年初,杭辛齋被選為國會議員入京之后,邵飄萍主持了《漢民日報》筆政,開始了他的辦報生涯。
邵飄萍從1912年去《漢民日報》供職,到1926年4月26日被執行槍決,從事記者工作共15年。初到《漢民日報》不久,邵飄萍就開始大力宣傳孫中山的主張,揭露貪官污吏的丑行,抨擊封建軍閥的暴政,與杭州的權貴結下了深仇大恨。在編輯和主持《漢民日報》期間,他不為權勢所左右,不為利祿所誘惑,堅持民主共和思想,撰寫了大量論說、時評、隨筆。他以激烈辛辣的筆調,抨擊袁世凱及大小軍閥的專制跋扈、披露和痛斥浙江貪官污吏鉆營謀私、殘害人民的罪行,表現出其可貴的“不受社會惡風之熏染,不為虛榮利祿所羈勒”之記者高尚品性。因為其文章得罪了袁世凱,邵飄萍于1913年8月被逮捕,報館被查封。但是邵飄萍卻以“報館可封,記者之筆不可封也。主筆可殺,輿論之力不可殺”的大無畏精神,仗義執言,寫下了“嗚呼!內務部。嗚呼!內腐部!”這樣的言論以及大量的新聞和評論。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刺客暗殺,邵飄萍有預見性地指出:“有行兇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頭直指袁世凱。當局立即以“擾害治安罪”查封了《漢民日報》,并逮捕了邵飄萍。邵飄萍自己回憶起這段經歷是這么說,“忽忽三載,日與浙江貪官污吏處于反對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獄九月”。邵飄萍出獄后不得不到日本避難,一邊在法政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還一邊組織了“東京新聞社”,為國內報紙供稿。由于所寫報道大多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與丑聞,一時風靡全國。他的名字“邵飄萍”作為筆名在那個時候也譽滿全國輿論界。
這段“忽忽三載、被捕三次,下獄九月”的辦報經歷并沒有抑制邵飄萍對新聞事業的高度熱愛。這段經歷,堅定了“以新聞記者終其身”的志向。被救出來以后,在1914年,邵飄萍被迫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時,邵飄萍與同學潘公弼等人組織了一個通訊社——東京通訊社,為京滬著名報紙提供東京通訊。這一時期的留學生活和新聞活動,進一步擴大了他的視野,鍛煉了他做一個全國時事政治記者的能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