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孩子攜手小孩子共同成長
——羅店鎮“春泥計劃”暨浙師大社會實踐隊系列實踐活動側記
今年暑期,羅店鎮黨委政府與浙師大行知學院法學分院社會實踐隊的學子們聯手,開展了為期10天的“春泥計劃”系列活動。這群大學生,用自己的熱情和愛心,為羅店鎮的孩子們送去了歡歌笑語,也為家長們帶去了各種“精神食糧”。活動中,隊員們還用自己細膩的筆觸,記錄了其中的點點滴滴。在這里,記者整理出幾篇活動日記,給讀者們進行分享。
7月11日 星期一 晴
外教老師的魅力
羅店鎮“春泥計劃”家教班準備開課10天,如今是第5天。這些天,孩子們和我們實踐隊員一起玩游戲、做暑假作業,顯得非常開心。今天,我們又特地請了一位“神秘嘉賓”,希望再給他們送一份驚喜。
上午,隊員們指導孩子繪畫,看著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色彩繽紛的圖畫,既有卡通人物,更有自己和爸爸媽媽組成的“幸福家庭”,很直接地表現著他們最純真的感情。這個場面,溫馨而愉快!
下午3時30分,“神秘嘉賓”走進教室:哈,原來是一位黑皮膚的外國友人!他是浙師大的外教老師,中文名“姚力”。姚老師的出現,讓孩子們的情緒明顯激動起來,“Aapple、Tiger……”跟著姚老師朗讀的聲音特別響亮。接著是“猜單詞”游戲互動環節,孩子們先是有些靦腆地配合姚老師的提問,慢慢膽子大起來,發言勇躍了,笑聲也頻頻響起……最后,在姚老師的熱情邀請下,孩子們一一用英語作了自我介紹。借此機會,姚老師也給孩子們送上了自己精心準備的,用以表揚、鼓勵的禮物。
今天,每個孩子回家時都帶著紅撲撲的笑臉。我和我的隊友們為這些笑臉而感動,進而期待——以我們微薄的力量,吸引更多孩子露出燦爛的笑容。
(實踐隊員 金沙)
7月13日 星期二 晴
“叛逆女孩”催生的“白發母親”
今天上午,我和隊友們走訪了羅店鎮童仙村一個特殊家庭。在這個家庭里,49歲的母親已有了花白的頭發和滄桑的面容。
這個家庭很貧窮,這一點可以從女主人的衣著以及屋子里的擺設看出來:她穿著已經洗刷得變了形的舊衣服;她家客廳只有一張舊桌子和幾張凳子,甚至墻壁上的白灰都已剝落了大半。因為那頭白發,也因為那張憔悴的臉,我以為女主人年齡應該超過60歲了,事實上,她只有49歲。從她的口中,我們聽到了一個讓人痛心的、叛逆女孩的故事。
故事里的女孩才12歲,就是她的小女兒。可是,小小年紀的女孩卻經常有一些超乎年齡的舉動。比如,有一次女孩和父母鬧矛盾后,干脆地離家出走。這位母親找到女孩時,她已經在別人的屋檐下度過了4個夜晚。還有一次,因為女孩的叛逆舉動,母親怒火中燒,將菜刀架在她脖子上,希望能逼她改過自新。沒想到,女孩面不改色,對著母親冷冷地說:“你殺死我吧,反正我也不怕死!”
這位“白發母親”對著我們絮絮叨叨地說著小女兒的事,言語里流露著深深的擔憂和心痛。她說,也許是她家太窮,無法讓小女兒過上舒適的生活,所以小女兒討厭這個家;也許是她和丈夫一直為生活忙碌,對小女兒關心太少,讓她憎恨起了自己的父母。可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也無論女孩有多“壞”,這位母親依然希望自己的小女兒能有聽話、懂事的一天。她為此一再懇求我們幫她想想辦法,或者幫她“找一找能夠教育女孩的好心人”。
對于她的請求,毫無教育經驗的我們顯得無能為力,只能建議這位憂傷的母親給孩子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通過心理咨詢先找出孩子叛逆的原因,然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我不知道這位沒有絲毫文化的母親以后會不會去求助心理醫生,卻衷心希望社會能更關注這樣的問題孩子,用大家的力量為類似的孩子“鋪”一條健康成長的道路。(實踐隊員 葉含笑)
7月13日 星期二 晴
普法大講堂為孩子“保駕護航”
今晚,我們在羅店鎮西吳村舉辦了一場“普法大講堂”的講座。這個講座以“未成年人保護和關注留守兒童”為核心,主講人是我們邀請到的浙江創欣律師事務所王律師。
王律師首先給家長們介紹了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及相關的未成年人權利,然后結合各地案例,以學校和家庭的生活、孩子的學習環境為基點給大家提出了更好維護子女合法權益,營造良好、和睦的成長環境等方面的建議。
特別是法律咨詢環節,家長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高,所提的問題雖然常見卻很有針對性。其中一位家長詢問,他的孩子在校園內被同學誤傷,當時并非課堂時間,學校對此有無責任?王律師援引相關法條作出詳細答復,表示這個孩子的治療等相關費用應該由傷他的孩子家長承擔。
我們雖然是法學專業的學生,但對實際案例的分析能力還比較薄弱,今晚的法律大講堂讓我和我的隊友受益匪淺。更讓人高興的是,在西吳村村委的支持下,法學分院將在該村設立“法律援助中心”。以后,這里就是我們的“實踐基地”啦!(實踐隊員 陳露)
7月14日 星期三 晴
愛在美麗的“花卉之村”流淌
今天的行程是在“花卉之村”——后溪河開展“村民小廣場”活動。活動分為3個篇章:安全篇、誠信篇和感恩篇。
“安全篇”針對農村孩子的生活特點展開教育,主要內容是:拒絕不安全戲水、溺水急救知識和常見疾病的防治。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宣傳教育,讓孩子們認識自己身邊的危險,從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規避,確保安全、健康成長;
“誠信篇”一方面通過設在活動現場的“誠信墻”,征集農村誠信故事;另一方面又鋪起寫有誠信標語的橫幅,收集誠信簽名。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參與活動的村民的誠信意識,以此促進全社會的誠信風氣;
最溫馨的應該屬“感恩篇”。與活動的孩子寫下“三行情書”,張貼在“感恩墻”上,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與此同時,我和隊友用相機捕捉下孩子書寫的鏡頭,或者一家三口甜蜜的畫面。在活動結束以后,我們希望能給孩子及其家長再送上一份驚喜——將孩子寫的“三行情書”和隊友們拍下的照片寄回該村,由村委將這份愛“傳遞”回參與活動的家庭,讓他們能長久地留住它。(實踐隊員 林型杰)
上述文字由記者姜景芳整理
后記
記者在這次“春泥計劃”系列活動的采訪中了解到,為了開展活動,實踐隊隊員吃了很多“苦”:活動期間,幾十個隊員一起睡在第十四中學一間教室的地板上;沒有交通工具,隊員們往來于各村全靠兩條腿步行;為了節約開支,大家一起吃“素餐”……可是,隊員們個個神采飛揚。實踐隊隊長胡俊告訴記者,大家都很感激羅店鎮政府給了這次機會。整個活動中,鎮政府領導和各行政村村委給他們“開了一路綠燈”,幫助他們進行活動的前期宣傳、安排活動場地等等,“從而使整個活動開展得既順利又有效果”。的確,讓大孩子牽手小孩子是一件“雙贏”的事,可以促進雙方共同成長。我們期待,能有更多類似活動在社會各屆的支持下成功開展。(記者 姜景芳)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