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不等于寫字
書法和寫字兩者是相通卻又有區別,而這個差別也是非常大的。寫字我們可以說四五歲的小孩就能寫,拿起筆不管他寫什么,只要認到的都屬于是寫字一類的。我們平時工作寫的書信、報告或者記錄某些事情都叫寫字。書法就不一樣了,書法有書法藝術,加了藝術就跟寫字有了區別。這兩個不能混為一談。漢字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語言工具性質作為社會實用,一個是作為書法藝術供人們欣賞。在實用方面,如通信、行文、記賬、列規、標語、告示等等,這些都是語言表達的范疇。一般來講只要寫得正確、整齊,就可以了。有的人寫字是為了鍛煉身體、活動筋骨,經常寫毛筆字跟打太極拳一樣。寫字站起來寫是練功,坐著寫也是練功,坐著寫是雙腳放平成90度。寫毛筆的時候規矩很多,不能像有的人一樣翹個二郎腿,就開始寫字了,不成樣子。書法家寫字是很規范的,有一種氣質在里面。毛澤東寫字的時候拿筆是凌空的,但是現在很多人都不是凌空的,都是靠著的。靠著是寫小楷、小行書這一類的。寫大一點的字手都應該提起來。站起來兩只腳也成八字形是平放的,中間離桌子一個拳頭左右。身子稍向前,手腕也是凌空的。所以這個練法和練太極、練功也是差不多的。站著寫字也是很費力的,現在很多人都是坐著,而且坐著也沒樣子。這樣的人寫字不會寫得很好,對身體也不是很好。要做好寫字的姿勢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光這方面也不能算書法創作。書法創作講起來是很容易的,但是真正寫起來是相當難的,比如說你們在那邊寫字,我坐在這邊就能看出你寫字怎么樣。寫字可以就看你的整個動作,手和用筆都能看出,往往剛學的人動作是相當快的。比如你初學的時候練楷書,用趕時間一樣或者跟寫草書一樣的速度去寫,那你是肯定寫不好的。要很仔細的,手腕向上提寫回鋒,這個就是跟音樂里面有節奏感是一樣的,要很慢的。對于初學者,我經常跟他們說要慢、慢、慢,急躁的那些人能把他們性格都改了。
練書法第一老師一定要找好,老師是相當重要的。不是一般的人都能當書法老師,但是平時好像大家都這么想,一般會寫字的人,他的水平教教我的兒子是綽綽有余的。但是你錯了,練字就要正正規規地練,那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好。不能找一個一般的人教,說他是我的朋友,或者說為了省錢。實際上這樣的錢是不能省的。
書法是一門傳統的藝術,它比一般的寫字要求更高。書法的靈感性、思想文雅、氣質和外形,跟寫書法的人是有共同點的。寫書法的人應該是字如其人。
文字從初創到形成,經過了四五千年的時間,一直寫到現在,我們還是回到從前,把古人的書法拿來練。現在寫的人也相當多,但是沒有人超過古人,古人的版是我們的學習貼,我們都是照古人的筆法來學習。寫了那么多年書法的人不會把現代人的書法拿出來,說按照這個來寫。現在古人的筆法,當做法律一樣去學,它就是書法的規范。它的運筆寫出來的就是法體,是不能改變的。文字的創始,和語言有著共同的社會功用。語言主要起著表達思維、感情、行動的作用,而文字則是起著傳送和記載的功用。文字在語言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王羲之那時候是一個階段,現在我們講的二王就是指王羲之和王獻之,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九個兒子。當時寫字是以毛筆為主,不像現在還有鋼筆、鉛筆,王獻之怎么培養出來的呢。有一次, 6歲的王獻之正在練字,王羲之躲在后面想把王獻之手里的毛筆抽出來,試下自己的兒子到底毛筆拿得緊不緊,結果就王獻之的毛筆沒被抽出來,其他兒子都被抽出來了。他就認定這個兒子會寫字,而后來事實也證明王獻之成為了書法家。當時有很多人說王獻之的書法超過他的父親,實際上是父親的字好。
在史前時期,沒有書法沒有刻字之前,我們祖先是怎么來記字的呢。當時沒有紙和筆,于是就有人發明了繩子結疙瘩來表達,這個就是我們文字起源的結繩說。但是這個只能記簡單的,遇到復雜的事情就沒法記,也記不清楚。后來到新石器時期,文字就逐漸出現,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就逐漸在樹皮上、石頭上、骨頭上開始做記號。從歷史上看,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這些文字一般都是考古發現,古文字在書法藝術上,到現在為止,還是有欣賞價值的。到了東漢后期,漢隸開始成熟,漢隸是我們通常讀書時候也學過的曹全碑、張景碑、禮器碑等,有所不同的是燕尾,比如曹全碑的燕尾是很長的,張遷碑就很短。漢代是我國書法變革最有成就的時代。漢代的書法熱比現在還厲害,因為當時都是用毛筆寫字。從那個時候開始,字體有了草、行、楷這三大書體,在社會上流通。規范行草的是王羲之,當今我們書法界也在規范二王的書體。一般初學的,學行草書的都是以二王為主。前幾年我們國家興起的流行書風,怪里怪氣的,現在是不提倡了。也不是說一棍打死,說不能寫這個,寫是可以的。但是中書協提出了以二王為基礎,流行書風就沒人寫了。我參加過好多次省級以上的書法展覽,基本上沒有看到流行書風的作品。現在中書協也在規范,他提倡入門的都要從二王開始寫。現在去看展覽的話都是小行書,占到展覽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現在寫篆書和隸書的不是很多。那時候就是行書、草書、楷書規范,創始于漢魏,興盛于晉。那個時候的書法按照歷史記載,比現在還興旺。蘭亭集序就是當時在紹興寫的作品,從那個時候開始規范了行草書體,以前的話也是各種各樣的字體都有,很雜。魏晉的時候發展到了跟現在一樣的五種字體。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