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婺城素有“小鄒魯”之稱,名人輩出。婺城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本報周末版自今年1月創辦以來,先后發表了《婺城幾大未解之謎?》、《萬佛塔地宮就是塔下寺嗎?》、《羅埠老街,揮之不去的記憶》、《雅畈和安驚現多處摩崖石刻》等許多反映婺城名勝古跡的文章,引起了廣大讀者的興趣和關注。為此,根據讀者建議,從今日起,本報特開設《婺城文化地理》欄目,以饗讀者。
雅畈鎮羅芳橋村坐落在距金華市約半個小時車程的小山坳里,自古就是武義、宣平和金華之間的交通要道。這里風景秀麗,有清澈見底的溪水,有青翠的群山。從橋上走過,便有成群的紅鯉魚圍過來,也有小小的石斑魚在紅鯉魚間穿梭,彷佛在歡迎客人的到來。
村莊兩側都是郁郁蔥蔥的山林,無論是遠眺還是近觀都是一片怡人景色。
倘若只是風景也不過稍有些看頭罷了,羅芳橋村卻勝在歷史悠久,明末清初的三槐堂內古建筑做工精致;康熙年間的胡氏宗祠大氣沉穩;從清朝延續到上世紀末的老街記錄著這段歷史。好山好水還養育出了許多人才,人杰地靈的羅芳橋村自清朝開國以來,好幾個高中的士子從這里去往北京,成為四九城里的朝廷大員。
羅芳橋村以橋得名,流經羅芳橋村的河道約為1000多米,卻架著四五座橋,但大多因為洪水幾近沖毀,現存的都是20世紀重建的。其中有具體橋名的有兩座。其一羅芳橋于1968年重建,重建的羅芳橋寬度約為2米,兩側只有50厘米左右的護欄,是用損毀的寺廟石柱重砌的。其二福祚橋位于羅芳橋村去往武義宣平的路口,是1938年重建的。
羅芳橋村與胡氏的歷史淵源
要說起羅芳橋村,便不得不提起胡氏宗族。當年胡氏祖先來到羅芳橋時,羅芳橋村只有一戶人家,據胡氏直系子孫胡狄平說,胡氏最早的祖上是河南洛陽的,后遷居浙江湖州,又遷往安徽婺源,后在蘭溪繁衍23代于明末清初來到羅芳橋,到他這輩已經12代了。羅芳橋村的歷史與胡氏的歷史密切相關,夸大一點的說法是羅芳橋村的大部分歷史就是胡氏的歷史。有流傳下來的故事說從羅芳橋村到武義宣平的72峰全是屬于胡氏的,每年僅田租就有1萬擔糧食收入。雖然這傳言已經不可考證,但是可以從側面佐證胡氏的確是非常殷實的富貴人家,更難得的是這樣的富貴延續了200多年。
據說當年胡氏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圍繞整個羅芳橋村建了一人高左右的圍墻,只在各處要道設了大門,形成一個小小的寨子,至今仍可以看到幾處殘留的墻腳,訴說著時間的滄桑。
關于胡氏的發家史,也有著神奇的傳說。據胡狄平說,當年胡氏祖先初到羅芳橋時,是沒有田地的,只能去大山(更里面的一個村莊)里租用山地種植玉米。由于雇傭了大量勞力幫忙種植,他每天都需要去送飯。一旦胡氏送飯晚了便會有人抱怨。有一次胡氏送飯途中被一塊石頭絆倒了,飯也灑了,只能又回家重做,結果等送到工人手里時被責怪了。生氣的胡氏一怒之下,說要把那塊絆倒他的石頭給挖掉,他的第一個奇遇就此到來:在挖開的石頭下面,他挖出了一甕的銀子!于是胡氏便花費錢財置購田地,不再在山上種玉米了。
如果僅有一次也就罷了,但是第二次的運氣更加傳奇。胡氏置辦田地之后依舊勤勤懇懇,自己親自勞作。在一年收完稻子的時節,稻草桿子都剛剛整理好堆放在田間地頭,胡氏正在除草打算種植玉米。有個人在附近晃悠了好幾天,問他干什么,這個人只說自己是來玩的。這日剛好胡氏干活累了坐下休息,那人也坐了下來。胡氏再問他說:“你來干什么?”這個人灰心喪氣地說自己是劉伯溫的后人,在他留下的書中得知這附近有當年明軍打仗收繳的財寶,并且立了一根如來佛柱,但是他在附近找尋了多天也沒有找到這個地方。胡氏就說這地方早就沒有了,自己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就沒有見過了。于是那人灰心喪氣地走了。其實這根如來佛柱是被胡氏收好的稻草桿子給掩蓋掉了!待那人一走,胡氏就移開稻草,挖開石柱下的土地,果然發現了大量金銀財寶。于是胡氏就此徹底發跡,購買了附近的大量農田。
也是因為有了余錢,胡氏開始關心后代的教育問題,狠抓孫子的學習。此時約是康熙年間,在胡氏的監督下,他的孫子胡文秀考取了文狀元,胡文秀的兄弟胡文濤考取了武狀元。一門三兄弟,其中兩個同時考取了狀元,這是多大的榮耀!當時有規定,若是家里出了狀元,皇帝會派能工巧匠來幫忙建房。今日的三槐堂是胡文秀這一脈的傳承,雕工精美的花廳便是出自皇家匠人的手藝。
胡氏的光輝歷史并沒有在這里就結束了。胡文秀之后兩代又出了個叫胡光華的,中過武舉人,他的孫子叫胡錫寬,則是乾隆和嘉慶權力更迭時期的禮部尚書,相當于現在的教育部部長。據傳當時金華八院有八仙,胡錫寬便是其中之一,被人們叫做“寬神仙”。胡氏的最后一名秀才叫做胡加森,1954年去世,享年80歲。但是以上都是出自胡狄平根據傳說整理的,大多沒有真實證據。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